竞技风暴
中华体育五千年:已经失传的捶丸到底什么样(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0:10 城市快报
中华体育五千年:已经失传的捶丸到底什么样(图)

蕉荫击球图(宋,故宫博物院藏品)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大多知道现代高尔夫所用器具的模样,但对于已经失传的捶丸运动,它会是个什么样呢?

  崔乐泉说,元代的朝鲜人所著的《朴通事谚解》对捶丸的记录,明确地说:击球之法,或数人或十余人分左右以较胜负。这和高尔夫球比赛的单人、三人、四人等人数规定没什么大的区别。

  对捶丸器材,朴通事说:“将我那提揽和皮袋来,拿出球棒来。”所谓“提揽”,即“如筐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今天高尔夫球比赛时,赛手自己或由专人提着或背着一个长长的装满各式球杆的皮袋,可见二者是十分相似的。捶丸时所用的“球棒”和“球”,也与今天的高尔夫球相差无几。朴通事说:用有柄木杓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

  如朴通事所述,“球”用木或玛瑙制成,像鸡蛋大小,这与今天的高尔夫球差不多,只不过制作材料不同罢了。可是,说捶丸中“有柄木杓”也与今天高尔夫球杆相似,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从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元代壁画《捶丸图》中捶丸者所持的球棒,从宋代一陶枕上正在打球的儿童手中拿的一扇形长棒,从上海博物馆馆藏杜堇《仕女图》中几位仕女所持的球棒,可以获知《朴通事谚解》中的球棒“有柄木杓”的形象,就是球棒的击球部位,近似三角形状。

  1989年第4期《体育文史》刊载帅培业的文章《中国古代马球的马和球具》,也披露了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绢画《击鞠图》中的马球杆形状,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宗行乐图》上所画的捶丸球杆一模一样,这是个极有力的旁证。再看朴通事对球棒的解释,“棒形如匙,大如掌”。可见,捶丸的球棒其长、其形,与马球杆大略相同这一论断完全可能成立。而这些特点不是和长一米左右,其杆端部如羹匙状的高尔夫球杆很相像吗?

  关于捶丸的场地设施,朴通事有两种解说:一种是射过竖起的球门“落窝者为胜”,这种设施和今天的高尔夫球场设施相距较远。而另一种解释则与今天的高尔夫球较为一致了,即“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方言谓之‘窝儿’”。“窝儿”也不尽一样,有“花基窝儿”,是“以砖砌基,其上栽花藏窝”。还有“花房窝”,即“如打球,先立球窝于花房之上,然后用棒打入,方言谓之‘花房窝儿’”。“窝”即今天高尔夫球场上的“洞穴”,布于一块不规则的、有起伏丘陵也有平坦草坪的大场地上。“阶上作窝”、“隔平地作窝”,这个意思已表达得很清楚了。还有“或隔殿阁而作窝”,元代殿阁是相当高的,可以想见捶丸场地之大。“花房窝”、“花基窝”则又表明捶丸场地是要有花草的。这与今天高尔夫球为增加比赛难度,在球场内设置一些沙坑、深草、树木、道路等障碍区是相同的。

  捶丸的打法和高尔夫球也一致。如“人将木圆球儿打起老高,便落于窝内”,“击起球儿落入窝者胜”,“球行,或腾起,或斜起,或轮转,各随窝所在之宜”,“或立而击,或跪而击,节目甚多”。这些记述非常形象地说明:人在打球时,只能是站着将球打起老高,击起的球在空中作弧形滑行,要越过“障碍”落入窝者才为胜。像今天的高尔夫球比赛一样,那时的捶丸就有侧旋球、内外旋球等不同击球方式了。而且,除了站着击球式还有跪着击球式,各种姿势很多。

  朴通事所记捶丸的计分规则是:球被击入窝则算得分,当击球者击球入窝时,“则他球不得再击”。这与今天的高尔夫球击球规则也是一样的。

  若用今天的眼光衡量,盛行于世界的高尔夫球的主要面貌在元代捶丸中已经具备了。虽然今天高尔夫球的制作方法、球杆的制作材料已有了变化,但是高尔夫球的基本原则是在中国元代的捶丸时就已经规范了的。有学者根据这些条件说,中国是高尔夫球的发源地之说也就证据确凿了。

  捶丸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元世祖至元19年,据宁志斋《丸经》记载,捶丸最早在宋徽宗的时候就出现了,在宋元明的时候曾经大盛。到了明代,捶丸在民间比较流行,但是在宫廷当中还是一项高雅的运动,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其中表现的就是明宣宗进行捶丸的画面,这个场面包括地形、地貌、还有球的形式、击球的动作,跟《丸经》、跟前面说的《捶丸图》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图中人为地设置某些障碍来代替野外山丘,这显然是变通之法。但图中的皇帝亲自持棒参加比赛,这表明捶丸运动在当时是一项高雅的体育娱乐活动。从整个捶丸的形式、它运动规则来看,跟西方现代的高尔夫很相似。

  关于高尔夫起源的问题,体育史学界、还有历史学界很多专家进行了考证,大家都有这么一种观点,就是中国古代的捶丸与西方的高尔夫有着一定的渊源,现在西方的高尔夫最早见于苏格兰,而中国古代的捶丸比它早了三四百年,而且两项的规则、运动方式基本上一致。所以说,从整个历史上来说,两者之间肯定有着渊源。是不是元代蒙古大军西征把中国古代的捶丸带到西方去,这也是一个流行观点。

  虽然以上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捶丸的出现远比《丸经》中记载的要早很多。有专家认为,唐代的步打球即我国古代的曲棍球,当时的曲棍球多配以音乐,据《唐音癸签》记载,贞观初魏郑公奉诏造打球乐。据推测,这很可能是一种类似曲棍球的舞蹈,这一舞曲,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仍然存在,但是被玄宗改为“羯鼓曲”,后来可能传到日本。

  盛世唐朝,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经济上的稳定与安逸,带动唐朝在体育文化方面蓬勃发展。唐代很多游戏活动得到兴盛,比如踏球、十五柱球(类似保龄球)以及捶丸的前身步打球。

  775年,进士王建的《宫词》中描写宫女玩“步打球”游戏,“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据了解,“宫人”指当时的宫伎,她们举行比赛的时候,一般是两队,先进第一个球的那一队,皇帝有赏赐,所以要到皇帝面前跪拜谢赏,然后继续比赛。当时,唐代不仅宫中玩步打球的游戏,儿童也喜欢玩。据了解,现在保存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的两条唐代花毯,上面编织着儿童举曲棍舞蹈的形象,日本学者考证为唐代的遗物,足以证明唐代已经有了“步打球”。

  有人推测,步打球后来逐步发展为捶丸,也改为一种非对抗性的比赛,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游戏之一,也是消遣娱乐的运动项目。步打球是如何转变为捶丸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