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乒乓世界马琳专栏:一个都不能忘--记我的教练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14:54 《乒乓世界》杂志

  每个运动员的成长、成熟和成功,都离不开教练的付出。我很幸运,从开始学打球一直到国家队,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教练,无论他们带我时间长短,我们之间的感情都很深。尤其是1996年进了国家队,吴敬平指导就开始带我,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我从一个孩子到现在所有的成长过程都在他眼皮底下,我们之间的感情真跟父子没什么区别。

  和吴指导情同父子

  算起来,我跟吴指导认识已经13年了。1993年,汕头建立乒校得到国家队支持,吴指导过来帮忙看看队员,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我还比较小,球也很一般。吴指导偶尔给我们喂喂多球,指导一些技术动作,没有更深的沟通。总感觉吴指导是国家队教练,心里还有点害怕。

  我上了一队以后,那时候吴指导住在队里,晚上没事我就到他房间,好像形成了一种习惯。也不一定谈技术上的东西,有时候就随便聊聊天,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沟通。吴指导确实为我付出了很多,训练中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我身上,但他从来没给过我任何压力。我想运动员只有进了国家队目标才会变得明确,想打好球的压力来自于竞争。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0悉尼奥运会我落选的时候。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幕:当时吴指导还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在房间等消息,领导和教练找我谈完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吴指导房间。进了门,还没等我说话,他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们俩当时都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吴指导流泪,他确实非常伤心,也很遗憾。那段时间,我们谈了很多很多,从思想、技战术到今后的发展,对我来说都非常有用,为了帮我尽快走出来,吴指导花了很多心思。打那儿以后,我俩的感情更深了,真的情同父子。

  吴指导是一个很温和的教练,他很少跟运动员发脾气。在我印象里,带我的十年中,他只跟我发过一次火。当时在正定封闭训练,打队内比赛,我俩可能因为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争论得比较厉害,他觉得应该这么打,我觉得那么打更合适,可能我说得不对,但还一直在争,那次吴指导有点急了。打完比赛,我看他挺生气的,就直接去房间找他承认错误。看到我认错了,吴指导也就不生气了。

  我觉得,教练和队员能建立起很深的感情,球场上只是一部分,更主要的是在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我从一个孩子到现在所有的成长过程都在吴指导眼皮底下,我对他的那种依赖更多的也是来自于平时生活中。他对我思想上的一丁点儿变化都能明察秋毫,如果我思想有所起伏,他很快就能找到症结所在,帮我去解决。平时我们一起出去吃饭,我总爱跟吴指导开玩笑说,你任何事情都可以给我,就是不能和我一起喝酒。现在我们去吃饭,吴指导经常问我,你喝吗?我说,喝一瓶啤酒。他说,那我也陪你喝一瓶。如果我不喝,他也不喝。我知道吴指导想尽各种办法来跟上我的节奏,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运动员的心理。毕竟在场上打比赛的是我们,教练只有在平时生活中跟运动员做到心有灵犀,比赛的时候才能清楚地判断出运动员在场上的状况:是心虚,还是紧张,或者思想上有顾虑,其实这些东西在平时生活里都会有所体现。如果平时私底下交流不多,到了场上,教练和队员之间会感觉很陌生。比赛越打到关键时刻,比的都是骨子里的一些东西,所以教练必须真正了解运动员的内心,这样做场外才能恰到好处。本来比赛就是11分制,如果一两分之后让队员再去执行某个战术,也许他就不那么坚决了。我跟吴指导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和国梁也是这样。

  虽然吴指导做运动员时没有打到最高水平,可他做教练非常认真和投入,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放下教练的架子。他可以跟任何一个运动员探讨技术上的问题,不像有的教练觉得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因为我是教练,所以队员必须听我的。从技术上讲,每个人感觉不太一样,如果教练做硬性规定,运动员可能会练得时好时坏,技术上出现反复,所以必须跟教练及时沟通,找到更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这样也能使运动员成长更快。我在吴指导手中走的弯路比较少,他让我贯彻的技战术比较适合我的打法特点。

  当然,我本身也非常信任吴指导。毕竟他在国家队当了这么多年教练,又带过吕林,对直板反胶很有研究,所以他讲的东西肯定有他的道理。在技术上,我们也有过争论,但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听他的。吴指导的思想理念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创新意识非常强,这也逼得我也不得不去创新。他总给我们灌输: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尤其对于直板,如果没有创新,技术老套终究会被淘汰,也许一两次比赛还行,但要想长时间屹立于世界乒坛,并且保持世界超一流水平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有创新,哪怕每次只有那么一点点。

  我在吴指导这个组的时间比较长了,跟很多队员也都聊过。如果让他们说吴指导,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吴指导非常平易近人。在我们组训练,感觉非常轻松,没什么压力。就算打不好,吴指导也会尽量鼓励队员,不会一棍子拍死,或者给队员很大压力,骂你说你,让你抬不起头。正因为如此,他给年轻队员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释放自己的空间,能让他们尽量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人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尤其对于年轻队员,他们肯定要交学费,无论从经验还是比赛的其它方面。一旦犯错误或者因为交学费失败了,作为主管教练,吴指导从不会埋怨队员,更多的是鼓励,所以队员们的心态相对轻松,整个组的训练氛围很好。当然,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连续犯同一个错误,吴指导也会比较严厉地批评,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感觉很轻松。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吴指导,我觉得:作为教练,他平易近人;作为长辈,和蔼可亲;作为朋友,是知心朋友。

  杨教练、方指导、刘指导、蔡指导,一个都不能忘

  启蒙教练是不能忘的。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区体校教练杨沈立去挑人,要选比较淘气、身体好的小孩,我就被选中了。杨教练带了我3年,一直到现在我们都保持着联系,只要我回沈阳,我们家总会跟他们家一起吃顿饭,一起回忆以前。那时候训练环境真的很艰苦,打球条件特别差,确实没想到能打成今天这样。

  到国家二队时,方文带了我将近3年。那时候他对我抱的希望比较大,所以抓我抓得很紧,要求也非常严格。我刚上二队时,基础比较差,比赛成绩很一般,方指导每天都给我补课,在他手里那段时间,我进步很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方指导自己花钱给我买球板,让我非常感动。那是1996年初,一、二队打升降级比赛,我打到一半,球板磕到球台上坏了,当时自己没钱买,方指导掏了470块钱到对面的邱钟惠体育用品商店给我买了一块同样的Yasaka球板,那次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后来包括我上到一队,我和方指导的感情一直很好。

  上一队后就一直是吴指导带我。后来,国梁当了主教练,无论以前做队友还是现在成了教练,他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都非常大。记得刚上一队时,我跟国梁住一个房间,后来又在同一家俱乐部打球,生活训练天天在一起。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他影响,对

乒乓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国梁身上始终有一种东西让我很敬佩,也值得我去学习,那就是对事业的钻研精神。做运动员时,他对自身打法的理解,当了教练,他对整个队伍的管理,从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从运动员转型做了一年教练,然后就当上了主教练,这一路上很难,可他很快就融入到主教练的角色中,非常不容易。在上海,全面包揽金牌,也证明了他的执教能力。

  蔡指导当主教练时,我在国家队是主力。印象比较深的还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那时候,蔡指导确实非常难,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作为教练,我真是没办法,我也不希望是三个名额,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运动员落选、痛苦。每个运动员都需要这个机会,可三个名额这件事不是我定,是奥委会定的,我们只能接受。”他希望我能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作为教练他给了我很多建议。当时正在备战奥运会,蔡指导还能在我身上花那么多心思,跟我说了那么多话,我确实非常感动。在我眼中,蔡指导不仅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教练,同样他做人也非常完美。(马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12,0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