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运会:新军备战喜忧参半 期待体育精神全面回归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5:25 半月谈 | |||||||||
又是大雁飞过、菊花满头的金秋时节。10月12日-23日,被喻为“北京奥运会预演赛”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举行。 看点一:北京奥运会前大“演兵” 与以前全运会不同,本届全运会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就是要承担起为2008年北京
十运会的规模超过历届:有46个代表团的9985名运动员参加决赛,创历届全运会参赛人数之最。此外,有4000多名裁判员参与执法工作,其中包括来自欧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35名外籍裁判。十运会项目设置也与奥运会项目实现了对接,增加了1个大项12个小项,总共32个大项357个小项。参加过雅典奥运会的运动员,除个别退役外,均参加了赛事,因此十运会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和竞技水平相当引人注目。就拿10月17日晚乒乓球男双和女单的金牌争夺战为例,看过的观众无不大呼过瘾,因为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雅典奥运会乒乓球比赛。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十运会组委会副主任肖天告诉记者,国家体育总局在十运会筹备过程中考虑了要与北京2008奥运会接轨,在运动员的参赛年龄和项目的设置上,争取与奥运会的项目更加接近。例如,十运会足球比赛对球员年龄的限制为20岁,这就使得所有参赛球员都具备了参加3年后北京奥运会的资格。 为了最大限度地与奥运会接轨,北京奥组委派员进驻到十运会组委会的贵宾接待、新闻宣传、赛事组织、技术支持、志愿者组织等部门,直接参与一线工作,为北京奥运会积累第一手的经验。 忙于向奥运标准看齐的不仅仅是组织者,媒体对十运会的关注程度也超过以往,据悉,有27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十运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机构和各省、市、自治区也利用十运会作奥运报道演习,派出了史无前例的大型报道团进行报道。 看点二:新军“备战”喜忧参半 十运会被视为对中国奥运军团后备力量的一次大检阅。十运赛场上除了奥运会冠军们纷纷亮相外,过去没有名气或苦练多年而壮志未酬的选手们也不忍错过“黄袍加身”的良机。作为奥运会的一次预演,不仅一些名将的表现值得关注,新秀们的发挥同样引人注目。例如,江苏选手王利在女子自行车3公里追逐赛资格赛中以3分43秒502超过亚洲纪录,给这一项目带来一阵“春风”;湖南妹子杨炼在夺得48公斤级举重金牌之后放出豪言:“今年我才21岁,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当时,十运会是我出击奥运的第一站!”在跳水决赛中,13岁的湖北小将袁培琳表现出色,这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高敏”的新秀的出现,让中国跳水界看到了新的希望…… 肖天表示:比赛中涌现出所谓的“黑马”,出现一批新人,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比如女子柔道比赛中,奥运冠军冼东妹输给天津年轻选手时俊杰很正常,从竞技体育角度来说,我们是很高兴的,但从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角度来说,年轻运动员还显得稚嫩,还需要磨炼。我国举重界专家薛德明也认为:“我们这些选手,国际大赛经验不足,在备战这个环节要下工夫。” 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赛后坦承,女子举重赛并非无可挑剔,“个别级别仍感觉新人的成长速度还不够理想,成绩不算突出。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时,还得再发现新人,再考察她们的水平”。 专家指出,虽然在羽毛球、跳水等项目上,我们看到了新人辈出的喜人局面,但某些项目却后继乏人。比如女子花剑比赛,重新出山的34岁老将肖爱华连续第4次摘得全运会金牌,而她的主要对手还是参加九运会的那个孟洁,所不同的是,她们都长了4岁。 看点三:期待体育精神全面回归 参加十运会的运动员中,既有宝刀不老的老将,也有初露锋芒的新星,更有如日中天的名将,他们参赛的最大目的当然是拿金牌,因为这面金牌不仅可能是3年后挺进北京奥运会的“敲门砖”,还因为全运会金牌背后特殊的省市利益的“含金量”。因此,十运会上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符。 十运会开赛之初,摔跤赛场就爆出教练袭击裁判、运动员霸场等闹剧;拳击赛场也是争议不断,裁判计点“有误”,对犯规“视而不见”,而不冷静的运动员竟辱骂裁判甚至拳脚相向;而在艺术体操赛场,“钟玲事件”更是将“黑哨”推向了高潮。 10月15日,十运赛场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重赛。由于女子柔道奥运冠军孙福明的委屈眼泪,由于广大媒体和观众不平的怒吼,重重潜规则下的体育黑幕再次被掀开。“柔道假摔”事件让颇具中国特色的“让金”现象再次呈现于国民面前。 许多观众指出:我们要把“十运会当成奥运会预赛场”,就首先要把全运会办得干干净净。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所强调的就是公正、公平,我们对金牌的热望不能以违背体育精神、破坏公平竞赛原则为前提。 十运会期间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提醒我们: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维护公平、保证公正的时候了。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认同,我们的一些比赛制度就可能被钻空子,发展下去,势必会严重损害体育精神和体育事业。 (记者 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