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十运开幕前夕金牌战激烈 粤军酝酿“绝地大反击”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4:24 广州日报大洋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吟诵着毛泽东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各代表团和各地新闻同行一起形成“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滚滚人潮,抵达了“虎踞龙盘”、上演十运会中国体坛大决战的金陵城。

  全运会不亚于奥运会

  规模宏大的全运会被誉为“中国体育的奥运会”,这是对各地竞技体育水平4年一次的全面“大考”,直接影响和决定各体育项目的投入和生存,因此就地域而言,国内体育界对全运会的重视程度和紧张程度绝对不亚于奥运会。

  创办于1959年的全运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今年进行到了第10届,本届全运会也是首次在京沪粤三地以外举行,这也意味着中国体育的格局即将发生新的历史变化。由于历届全运会都即时公布各队的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榜,所以各队都倍感压力。为此,有人士一度提出全运会取消公布成绩的要求,但事实证明,竞技体育必须“唯成绩论”,如果连名次都不公布,全运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反,从上届全运会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体现“奥运战略”精神,鼓励各队“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并推出了一项特殊的奖励方法:允许把各队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的成绩,计入全运会成绩表。

  

十运会的“三大战役”

  十运会采取了复杂的计分方法,造成了一种国际体坛绝无仅有的现象———运动会尚未开战,已经有了金牌榜。从进程上看,十运会的金牌争夺战,其实可以分成三大战役:

  第一战役是奥运会带入金牌战役。十运会采取的奥运成绩计入全运会的特殊方法,使得在雅典奥运会上大面积丰收的山东代表团成为了最大受惠者。按照十运会的计算方法,唐功红在雅典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夺金,一下子一金三算,山东代表团也一跃坐上了十运会开战前金牌榜的“头把交椅”;另外一个借奥运成为十运会赢家的是北京代表团,凭借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的5金,北京代表团双计十运会金牌数也达到了10金,与山东并列金牌榜首位。广东代表团和辽宁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同样优异,他们暂列十运会金牌榜第3位和第4位。十运会东道主江苏代表团以5金排在第6位。

  第

二战役是在十运会开幕式前提前决赛的项目争夺。从今年3月26日在哈尔滨打响了十运会决赛第一枪后,到10月12日,十运会提前进行17个大项,决出了88枚金牌。别小看这88枚金牌,东道主江苏代表团却把这视作奋斗目标之一。江苏代表团在十运会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继解放军、广东、辽宁和上海之后第5个登上全运会金牌榜榜首的代表团。事实上,东道主在十运会提前进行的比赛中,已经一口气连斩17金,从第一战役后的第6位跃至第一位。

  第三战役则是十运会开幕式后进行的余下项目,这是最后的决战。

  东道主要提前“登顶”

  东道主经过前面两大战役,共斩获金牌22枚,比排在第2位的广东代表团多了3金,总分更以130多分的优势将位居第2的广东代表团抛在身后。

  对于东道主如此形势大好的开局,江苏代表团负责人也公开承认:“成绩比预期的好,先声夺人,打出了气势和水平。”巧合的是,江苏在前期的金牌争夺战中,往往都是在与广东优势项目的对抗中,赢取了胜利。像击剑项目,江苏竟然连夺7金,而广东只得2金;江苏原本在帆板项目上毫无优势,但这次也获得了海上项目第一金。甚至连广东强劲的跳水项目,也被江苏通过协议计分分得“一杯羹”,连江苏体育局负责人都承认,通过与西部地区协议和解放军协议获得的“意外之金”竟然多达4金。

  “反击战”3天定乾坤

  从目前的战局分析看,江苏与广东竞逐金牌第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而广东能否力挽狂澜,关键在开幕式前3天。

  从赛程安排来看,10月10日将有11金产生,其中广东将在羽毛球男女子团体、女子举重53公斤级、女子柔道48公斤级和52公斤级、男子柔道60公斤级、体操男子团体共7个项目上,具有冲金实力,广东如果能够夺得当天半数以上的金牌,将在金牌数上反超江苏。

  10月11日同样产生11金,广东在女子举重58公斤级、自行车男女子BMX越野赛、体操女子团体等4个项目上有竞争金牌的希望。如果广东不能连续2天实现“绝地大反击”,并巩固成果,那么到了诞生5金的10月12日开幕日,广东可能遭遇“无金日”,因为开幕式当天进行的决赛项目,广东毫无优势可言。

  为了组织好开幕式前的“绝地反击战”,在广东省十运会代表团团长、广东省副省长许德立亲临前线督战的鼓励下,广东代表团的9名副团长和6名副秘书长全部分头分项,直抵前线指挥,力争改变前期战役不利的局面,使广东代表团在十运会上创造好成绩,报效江东父老。

  特派记者陈伟胜 本报江苏南京10月9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