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舞金牌为何花落江南 “北冰南展”战略结硕果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8: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在十运会花样滑冰决赛所设的4枚金牌中,江苏队“出人意料”地夺走冰上舞蹈金牌,这是我国冰上项目金牌首次“跨过长江”落江南。那么,这枚金牌是如何“风度翩翩”地花落江南的呢? 从“北冰南移”到“北冰南展”
为了推动冰雪运动的发展,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制订了“北冰南移”战略。当时的背景是,以冰雪运动见长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这项运动。要发展冰雪运动必须寻找新财源。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管部门适机制订了这个发展战略并加以实施,意在让经济发达的南方省份参加到开展冰雪运动的队伍中来。 在这之后的全国冬运会和全运会上,上海首先与吉林合作,吉林选手以上海的名义参赛,使上海在南方代表团中首先跨入冰雪运动的行列,当时曾轰动一时。 后来,珠海、四川、重庆甚至甘肃、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效仿,与黑龙江省或吉林省签订合作协议,使全国冰雪运动的参赛队伍总数从五六支上升到十支以上,原来冷寂的赛场变得大有“百舸争流”之势。 后来,有关方面对“北冰南移”的战略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提法有把中国冰雪运动重点移到南方,而放弃东北老牌冰雪运动基地之嫌。于是,专家们将“北冰南移”修改为“北冰南展”。一个“展”字更为恰当,内涵也更加丰富,正是这一战略让我国冰雪运动步入一个新天地。 “北冰南展”的“两步走” 实践中,“北冰南展”是分两步开展的。 第一步,南方省份兴建档次不同的场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的一些城市开始投资建设冰场。云南的红塔集团首先兴建了一座滑冰馆,使之成为独特的高原训练馆。兰州、深圳、武汉和上海等城市也先后建起规模不同的滑冰场。 第二步,让选手真正成为“自己的人”。 早期黑吉两省与南方省市的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地说,就是南方省市区出钱,并不参与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而运动员仍在当地训练,只是在比赛时才穿起印有合作单位名称的服装。因此,这种合作可概括为一方出钱,一方出力。 “北南合作”发展到今天,关于选手归属问题,目前存在着“协议”和“转让”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协议型选手,即选手从比赛开始到结束,归协议接收方所有,所获战绩两家各分50%。以十运会花样滑冰决赛为例,吉林队许斌姝“协议”给江苏队之后,她所获得的女单铜牌,吉林和江苏各获一半。 第二种是转让型选手。最典型的是江苏队冰上舞蹈选手杨芳/高崇博,他们原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选手,后来转入江苏队,选手的户口和工作关系一并转入江苏,彻底从母队分离出来。这对选手此次所获金牌全部归属江苏队。 江苏“北冰南展”一步到位 4年前,江苏开始网罗人才,几经比较最终选择了杨芳/高崇博。这对选手当时还算不上国内一流水平,但是他们年轻且潜力巨大。江苏就冲这一点选中了他们。经过几年来的锻炼和磨合,二人现已是我国冰上舞蹈项目顶尖选手了。 在引进人才的策略方面,钱并不是根本性因素。为了吸引优秀运动员,首先,江苏根据在申办此次赛会时的承诺,在奥体中心体育馆建造了一个世界水平的制冷冰场。另外还建有一座冰上训练馆。场地设施的齐备,为引进人才打下了基础。杨、高二人最后决定落户江苏,看中的正是江苏致力于发展冰上运动的决心,以及江苏作为十运会东道主的先天优势,这些都是促成双方合作的决定性因素。 此次江苏获得十运会冰上舞蹈金牌,代表着“北冰南展”计划的成功实践。事实上,正是“北冰南展”使得冰雪运动的原有布局发生了质的改变,打破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独揽整个项目的尴尬局面。“北冰南展”在促进这项运动的均衡发展的同时,对提高项目整体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08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