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全运年两极端现象共存 掀开"潜规则"舞台主角悄然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09:58 《足球·劲体育》

  全运会是谁的舞台?似乎是个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种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冲击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育也难以逃脱。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举行的时候,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全运会适时地展现了各族人民抖擞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那时人们喊的口号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还有“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那时全运舞台的主角是运动员,是广大人
民。进入21世纪的现在,口号没了,但观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了“奥运争光”“全民健身”了,体育运动的功能已经从展现人民精神面貌,过渡到了在奥运舞台上展现综合国力的时期了,在这种情况下,全运会还能说是体育生活的重要内容吗?

  但全运会还在继续,尽管角色尴尬,却愈来愈轰轰烈烈。钟玲怒揭黑幕、选手怒踢裁判、有人以身试法服用兴奋剂……每到全运会年,都会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一边热热闹闹喜迎全运盛会,一边怒不可遏掀开“全运潜规则”。热热闹闹也好,怒不可遏也罢,所折射出来的都是利益二字,而利益二字正在改变着全运这个原本属于全民运动大舞台的主角,表面上运动员依然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但在拼搏进取的背后,却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又传出田亮不可能获得全运会跳水金牌,如果这个传言被验证,必定会掀起一股空前高涨的深揭猛批“全运潜规则”的运动。所谓的潜规则,其本质就是少数人正在把全运变成一个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把运动成绩和金牌变成自己的政绩和形象工程,而这少数人,正在或已经成为了全运这个大舞台的主角。

  不知从何时起,东道主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全运举办地概念了,而是一个体育大省的象征,或者说,东道主正在学会利用全运东风,打造体育大省。体育设施建了多少,金牌拿了多少,这些都将会成为日后总结汇报必不可少的数据,而为了这个体育大省的称号,所采取的工作手段则是多种多样的,要把一切东道主可资利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试想,如果那一天贵州或者西藏成为全运东道主,他们是不是也敢喊出打造体育大省的口号?但如果他们敢于并利用好东道主规则,成为体育大省也不算放卫星吧。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但中国的体育官员门自始至终都不敢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了”。所谓的“大省”或“大国”,指的是体育人口金字塔的底部,而现实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人,眼睛只盯着金字塔的顶部。

  也不知从何时起,金钱成为了全运会刺激运动员勇于拼搏的不二法则。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味道越来越浓,但商业化和金钱刺激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就有传言,一些省市对全运金牌运动员的奖励金额达到了10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可以建造多少个希望小学?而为了高额奖金,一些运动员丧失体育道德,或服用兴奋剂,或贿赂裁判,或收买对手……为了高额奖金,不顾一切践踏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演绎出了各种版本的或悲或怒的闹剧——“冠军内定”、“从这个池子里走出来的谁敢保证自己是干净的”等等,都是全运这个舞台上的经典旁白。而这些闹剧的真正导演是谁?是需要金牌数来为自己仕途铺平道路的少数人。也许有人会说,国家不是对奥运金牌选手也有奖励吗?但在奥运赛场上那是为国争光,再者,国家对奥运金牌选手的奖励数额远远低于100万。如果还要辩解,说全运金牌选手是为省市争光,那么请问,各省市人们的工作热情就真的需要一个全运金牌来激励吗?显然,少数可能受到激励的人是无法代表老百姓的。这少数人除了怂恿教练员、运动员违背体育精神,有的甚至亲自上阵进行买卖,所以有人说,要预防全运会变成少数人的“交易平台”,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可怕的词汇。

  在中国人对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关于全运会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争论越来越厉害,主流意见是应该停办,体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全运会目前的种种弊端,一直在不断通过完善各种法规制度,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弊端。尽管全运会的存在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了,但之所以还要存在,可能是认为目前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还需要它的存在,也确实可能会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一些促进作用。那么如何继续存在,的确是个很严肃而且严峻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个舞台真正的主角的问题,那么全运会只能知趣地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37,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