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综合体育> 排球> 正文 

关键环节受制中国男排崩盘 失误频频只因抗压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0:4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如果说上届在天津举行的亚锦赛决赛时,中国队2:3输给韩国队还多少有些不服气的话,此次亚锦赛0:3不敌日本,应该是输得心服口服,因为三局比赛,中国队得分最多的第二局为20分;另两局得分皆不过20分,其中第一局竟然只有区区14分。这简直成了一场不同档次球队之间的对抗。

  日本队抓住了关键环节

  其实,在前不久的亚洲挑战杯赛上,中国男排还以3:2击败过日本队。就是在三天前,在本届亚锦赛第二阶段另一组的较量中,伊朗队也刚刚以3:2将日队斩落马下。就是说,中、日两队的比赛无论谁输、谁赢,本不该出现如此难看的一边倒的局面。

  但

日本队做到了。动力来自何方?来自他们对现代排球规律的理解,来自他们牢牢把握住了制服中国队的关键环节――发球。

  自从实施每球得分制以来,发球左右比赛形势走向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发球一方本来处于挨打的位置,但攻击性的发球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可以大大减少对方一攻得分的机会。对于以快变为主的亚洲队而言,接不好发球,失去了一传的到位率,战斗力就难以发挥,发球和接发球就更为关键。

  这场中、日之战,日本队的发球自始至终都让中国队感到束手无策。日队场上主力中,并非所有球员的发球都有杀伤力,真正威胁大的只有8号迪野正二和17号越川优。就是这两名选手,时不时地搅得中国队阵脚大乱。

  他们比赛中发球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了机会便不放过,敢于大胆发力,持续能力强;二是相对而言失误率较低。以第三局为例,开局双方战成4:2时,正是迪野正二连续三次凶狠的大力跳发,限制了中国队的一传质量,使得本队将比分一下拉开到了7:2。

  越川优该局两个轮次的发球,均起到了相当的威慑作用。第一次,他只连续发了两个球,第二个还下网失分,但第一个质量非常高,砸在对方场地“结合部”,直接得分。第二次,他连着三次发球,助本队一次反击、一次拦网成功,拿下两分,使场上比分从17:12直线上升至19:12,基本奠定了最后胜局。

  中国球员频频“送礼”

  中国队也不乏大力跳发的好手,李春、袁志、施海荣、沈琼、汤淼――他们平时的发球水平决不逊于日本选手。但这场比赛,中国高手们的发球效果较之对手,却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日本队的接发球水平确实让人叹服;另一个则是中国队自己发球失误太多,频频“送礼”。

  还是以第三局为例。在开局落后的情况下,施海荣一次进攻,中国队刚刚将比分靠近些,轮到施自己跳发,却“朝天开炮”,将球发出界外。13:7时,袁志二号位进攻将比分差距缩小到4发,再次显现了一线希望;沈琼发球,又如发炮制,又一次拉大了差距。

  16:11时,袁志连续在二号位进攻,好不容易将比分缩小到16:12。轮到他自己发球,却又是一个令人丧气的下网-----

  国外一名排球权威人士曾经说过,跳发球的失误率即使达到百分之三十,也是划算的。可本场比赛中国男排队员的失误屡确实太高了,太要命了。

  最近,有位行家在一家专业排球杂志上写文章,提出“中国男排需要打更多的有压力的比赛”。文章指出,“有压力的比赛,也许不是大赛,但是那种一定不能输的比赛。中国男排参加的世界大赛其实也不算少,上个奥运周期里

世界杯、世锦赛、世界男排联赛都打了,但问题在于越是这样大的赛事,越是压力小,因为知道自己实力不济,反倒没了成绩压力、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比赛里也打出过几场好球。相反,在亚锦赛、奥运会
预选赛
这样要成绩、要出线权、有压力的比赛里,中国男排近年来没有一次完成任务。”

  这段话可谓一语中的。这次亚锦赛,邸安和率领的中国男排还是没有摆脱同样的怪圈。

  其实,在发球这个技术环节上,何尝不是如此。中国男排的每一名教练,队员,也都明白发球的重要性。从一些队员发球由跳飘改大力跳发,又由跳发改回跳飘,反反复复,可以看出平时训练中,他们在这方面也没少动脑筋、少下功夫。但关键是必须培养、提高队员在“有压力的比赛”中保持稳定的高水平发球的能力。起码队中应该有一两名队员具备这样的能力。

  本来是难分伯仲的两支队伍,却被对手打得几无还手之力--亚锦赛输给日本,留给中国男排印象最深的恐怕应该是发球上的差距。中国男排要在以后“有压力的比赛”中真正有所作为,必须尽快缩小此差距。(厉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0篇。


 

评论】【排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