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伟大超越体育——记述战争中的国外体育明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5:05 新闻午报 | |||||||||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于战火中是一种不幸,炮火纷飞、妻离子散。但是有一些成长在战火中的运动员,硝烟的洗礼却让他们的肌肉更加强健、胸怀更加宽广、成就更加辉煌,对于他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以下这些欧美人通过西方各种媒体的介绍已经被我们渐渐熟知,下面我们将结合战争中的国外体育明星,对发生在60多年前运动场上的点滴进行追忆。
帕德多克(美国):碧血挥洒长空的百米冠军 1920年的第7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美国田径队的查尔斯·帕德多克,他不仅获得了男子百米的冠军,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对德作战的美国空军。 1900年8月21日,帕德多克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从小酷爱体育运动。 在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帕德多克参加100米的决赛。发令枪“砰”地一声,扬起袅袅青烟,8名飞毛腿拼命向前冲去。帕德多克在离终点还有几米的地 方,突然上体前倾,挺胸抬头,两臂像拨开一道屏障那般,冲向终点线,以10秒8的成绩获得金牌。他这种独创性的冲刺动作被世界田径专家称为“豹跃式”冲刺,后来被许多人采用,并流行了几十年,对世界短跑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21年是帕德多克的才华大放光芒的一年,从那年3月26日至28日,他多次参赛,每场必胜,并多次打破100码(1码=0.9144米)、100米和200米的世界纪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位昔日的奥运英雄穿上了飞行服,驾机飞过着极其紧张的战斗生活。1943年,43岁的帕德多克已经担任美国一个飞行大队的队长职务,经常率领部下突袭敌人阵地,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同年7月21日,他与一名少将同机侦察,在飞至阿拉斯加上空时与敌机遭遇,碧血挥洒长空,为国捐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奥运英雄的献身精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艘美国军舰——“查·帕德多克”号。 孙基祯(朝鲜):穿着“和服”的冠军 2002年11月15日,对于整个朝鲜半岛的人民来说,是个伤感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高丽民族最值得骄傲的田径运动员因为肺炎去世了,他就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亚洲长跑冠军——孙基祯。 孙基祯的名字在朝鲜半岛可谓家喻户晓,他是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朝鲜人,而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他更是成为了朝鲜体育界的泰斗,被喻为民族英雄。 孙基祯从小就迷上了田径运动,他每天要跑5公里的路上学,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到了15岁那年,首次参加比赛的孙基祯更是一鸣惊人,年纪最小的他竟超过了所有成年对手,一举拿到了自己的首个冠军。此后,孙基祯开始筹划起了自己的运动方向,在听取了长跑老将权泰河的劝告后,他放弃了5000和1万米,改练了马拉松跑。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孙基祯在国内已经鲜有敌手,他头次参加朝鲜全国马拉松赛,便以2小时29分34秒4的当时世界最好成绩,获得了冠军。 3年之后,第11届夏季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于当时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孙基祯是代表日本出战的。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孙基祯却成了当天比赛的主角,以2小时29分19秒2的成绩获得了冠军,而且他也成了第一名跑进2小时30分大关的田径运动员。 不过,尽管获得了第一名,但领取奖牌时所播放的日本国歌以及身上所穿的日本队服,却让孙基祯感到悲愤不已。他低垂着头,用奖给冠军的一盆月桂树挡着运动衣胸前的日本国旗标志。之后,他又愤怒地撕毁了日本队的队服,表明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当时,朝鲜权威性报纸《东亚日报》在大篇幅地报道孙基祯夺冠消息的同时,配发了孙基祯领奖时的大照片,不过他抹掉了孙基祯运动衣胸前的日本国旗标志。日本当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逮捕并驱逐了社长主编和十几名报社职员,并停刊8个月。 在从运动场上退下来之后,孙基祯成了韩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常任顾问,并培养出了黄永祚这名奥运冠军。此外,他在1988年的那届汉城奥运会上,更是作为火炬接力的最后一棒,跑进赛场接受几万名观众的欢呼,其中包括在场的并不知情的日本运动员。 库索辛斯基(波兰):波兰的马拉松之王 库索辛斯基,这个陌生的名字在波兰却是无人不知的民族英雄,不仅因为他是波兰历史上最出色的男子10000米和马拉松选手,还因为古希腊战士马拉松的爱国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全的继承。 男子10000米自第5届奥运会被列为比赛项目以来,长跑运动强国芬兰一直蝉联了几届此项目的金牌,相继出现了科勒赫迈宁、努尔米、里托拉等长跑名将。但在第10届奥运会中,芬兰 人却首次失利,败在了波兰人库索辛斯基脚下。1939年,德国纳粹的坦克履带碾碎了他们祖国———波兰国土,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保卫家乡,他换上军装,拿起武器。开始库索辛斯基当机枪班长,后升为排长,在保卫华沙的战斗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身负两处枪伤的连长背到后方医院。华沙沦陷后,他和一些运动员共同经营一个“雄鸡旅店”成为抵抗德寇的秘密据点。不幸旅店被盖世太保查封,库索辛斯基被捕,最后为国捐躯。战后,波兰人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华沙的一座文化公园和一座体育场,并每年举行一次传统的“库索辛斯基国际田径赛”以此纪念他。 巴顿将军(美国):现代五项赛场走出的战场英雄 作为二战时盟军的著名的五星上将,巴顿将军几乎是无人不知,但是你可知道巴顿将军年轻时,从事的是全面挑战人类身体极限的现代五项,而且他还参加过奥运会。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设立现代五项比赛,而26岁的美国陆军中尉巴顿也报名参加了比赛.。后来的骑兵部队司令亨利将军叙述说,这项运动对巴顿的吸引力很大,他自费到斯德哥尔摩去参加比赛,拼着命去夺取胜利,当他游完300米到达终点时,别人不得不用船钩将他从池中捞上来;在4000米越野赛中,他又由于筋疲力尽而晕倒在皇家包厢前的终点线上。 而巴顿的比赛成绩也很好,游泳、击剑、自行车和跑步的4项成绩加起来,是所有选手最好的。但是他的射击成绩在32位参赛选手中,排列在21名,赛后巴顿觉得相当不公平,因为裁判认定他的靶纸上的弹孔,是事先穿破的,因此将那些有问题的弹孔不计分数,他怀疑“可能有两颗子弹穿过了同一个枪眼”。这也夺走了他原本可以赢得的金牌,不过最终他在43名竞赛者中获得了第5名,是美国正规军官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顿将军举行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将军阁下,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卓越的指挥才能,是您的骄傲和荣誉,对此您有何感想?”巴顿连续“NO,NO”两声后说:“参加第5届奥运会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誉。当时游完300米上岸后,我休克了。醒来后,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拼下最后一项4000米越野赛。记者先生,你可能体会不到一个人休克后醒来再跑4000米的滋味,但我体会到了。我不但跑完全程,还得了奥运会这个项目的第5名,这才是我一生的骄傲、我一生的荣誉。” 杰西·欧文斯(美国):他让希特勒颜面扫地 大多数中国人知道杰西·欧文斯是在1998年,因为那时我们的“东方神鹿”王军霞捧起了中国体育第一座象征世界体坛至高荣耀的欧文斯奖杯,殊不知,与沉甸甸的铜制欧文斯奖杯相比,奖杯命名者欧文斯背后的故事则要更加沉重与伟大。 1936年8月1日,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在万众瞩目的男子百米决赛中,一个默默无闻的美国黑人首先到达终点,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就是欧文斯。尤其使希特勒感到震惊的是,欧文斯竟囊括了百米、二百米、跳远三块个人金牌,而且是获男子四百米接力赛冠军的美国队的第一棒运动员,又加一块金牌。希特勒十分愤怒,获得四块金牌的竟不是亚利安人,而是尼格罗人!当奥运会主席要求希特勒接见几位冠军时,他轻蔑地表示拒绝。奥运会主席不得不提醒希特勒,作为东道主,对所有金牌获得者都应该握手表示祝贺,或者是一个也不握。希特勒对奥运会主席的要求嗤之以鼻,立即退席。当时英美的报纸,突出地报道了这件事,标题是:“亚利安人至上的神话破产”,“欧文斯嘲弄了希特勒”…… 这届奥运会,一名黑人运动员独得四块金牌,成了压在希特勒心头的梦魇,以致他恨恨地对党徒说:“祖先生在丛林中的人是原始的,他们的竞技条件生来就比文明的白种人强。将来的体育竞赛中,必须把他们排除在外。” 欧文斯回到美国时,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欢迎,被誉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的绝对冠军。1950年他被美国体育记者选为“1900年以来最伟大的径赛运动员”。1980年3月31日,欧文斯因患癌症不幸去世,享年67岁。在他去世前两年,通向柏林体育场的大道被命名为“杰西·欧文斯街”;在他去世后四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设立了“杰西·欧文斯奖”,表彰那些被认为最具奥林匹克精神的运动员。 朱卡林(前苏联):冠军属于1049号战俘 20岁的他,是名前苏军战士,但却在一场战斗中被德军所俘虏,成了一名战俘,编号1049;28岁的他,却成了一名体操健将,不仅获得了前苏联的体操全国冠军,更是在第15届奥运会上一举拿下了4枚金牌。他,就是前苏联体操冠军朱卡林。 1921年,朱卡林生于乌克兰南方的一个小城,小时候就十分爱好运动。中学毕业之后,他考上了基辅体育学校,成了一名体操健将。不过,就当梦想正在一步步付诸行动的时候,德国纳粹却把他的希冀及梦想全部粉碎。而为了保卫祖国,朱卡林毅然承担起了军人的使命,他参军奔赴前线当了炮兵。但战争是残酷的,朱卡林在一次战役中成了德军的俘虏,他被关进了札达鲍斯捷尔集中营,编号第1049号。 几年之后,战争的形势终于发生了变化,红军开始反攻。在集中营里隐隐约约可以听到炮声,朱卡林知道,自己离获得自由的那一天不远了。但德军还想继续残害战俘,为了杀人灭迹,他们将所有战俘赶到船上,准备拉到公海炸沉,并将罪名加在苏军头上。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前苏联的一支游击队发现了这一阴谋,顺利地将战俘解救出来,朱卡林也结束了4年的铁窗生涯。 回到祖国之后,身体瘦弱的朱卡林恢复了体育锻炼,但最初的目的只是想要增强体质,能穿上正常人的衣服。后来,越练越好的他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并前往立陶宛体育学院继续从事自己的运动生涯。 终于,朱卡林迎来了第15届奥运会,在本届奥运会上,他分别获得男子团体、个人全能、鞍马、跳马4枚金牌和双杠、吊环2枚银牌,成为这届奥运会获金牌最多的选手。此后,在第16届奥运会上,37岁的他再次获得了男子全能冠军以及团体金牌、双杠金牌、自由体操银牌和鞍马铜牌。朱卡林在一本《走向高峰》的著作中,有一句名言:“一个真正的运动员,首要的是要有顽强的精神。”他也正是靠着这种信念,走上了从战士——战俘——奥运会冠军之路的。 巴伐洛夫(前苏联):开着坦克的摔跤霸主 在奥运会的历史中,像巴伐洛夫一样战功显赫的冠军或许只有一个。在著名的强渡第聂伯河战役中,他冒着生命危险,顽强地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为红军杀开一条血路。而在此后的几大战役中,学完坦克驾驶技术的他,更是随着红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南征北战,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攻克柏林的战斗。 巴伐洛夫身高1.84米,体重120公斤。25岁才开始练习摔跤的他,仅用了四年就一举夺得奥运会重量级冠军。巴伐洛夫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小村落里。从小就被迫挑起生活重担的他,一把24磅的大铁锤成了他的主要工具,因此人称“大铁锤”。 17岁那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期,当时红军已经进入了反攻阶段,巴伐洛夫依然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斗中去。复员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巴伐洛夫从事了摔跤运动。一次,他和朋友路过莫斯科体育馆,看见摔跤运动员们正在练习力量,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上去就把100公斤重的的杠铃推举了好几下,这也引起了在场的教练员安德烈的注意,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徒。刚开始,巴伐洛夫还只是业余性质,但他细心观察每个人的动作,到处观看比赛,节假日也不例外。巴伐洛夫的水平提高得很快,1年之后,他就拿到了全国第三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伐洛夫的技艺日臻完善,他也被专家认为一这级别中的霸主。果然在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上,他不负众望,力挫群雄,一举登上了古典式摔跤项目重量级冠军的宝座。 鲁兹·朗(德国): 最伟大的体育精神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除了诞生了伟大的欧文斯之外,还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也一起被永久地载入史册,这就是德国跳远运动员鲁兹·朗,他是欧文斯奇迹最大的幕后英雄。 鲁兹·朗是当时德国的王牌跳远选手,希特勒标榜优越的亚利安人种中的典范,为了证明这一点,奥运会跳远比赛前,希特勒勒令鲁兹·朗必须获得跳远金牌,而跳远也是欧文斯那届奥运会的第一个项目。比赛时,希特勒亲临观战,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杰西·欧文斯上场,他只要跳得不比他最好成绩少过半米就可进入决赛。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希特勒带着蔑视的表情起身离场。在希特勒退场的同时,一个瘦削、有着湛蓝眼睛的亚利安人种德国运动员走近欧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其实他不用自我介绍,没人不认识他———鲁兹·朗。 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露齿的笑容松弛了杰西·欧文斯全身紧绷的神经,他还教了欧文斯一个起跳前的小诀窍,鲁兹·朗取下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失太多了。欧文斯照他的方法纵身一跃,几乎破了奥运纪录。几天后决赛,鲁兹·朗表现出色打破了世界纪录,但随后杰西·欧文斯用鲁兹·朗的起跳方法跃出了当时惊人的8.06米,以细微至极的优势胜了德国人,夺得这枚金牌。 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这时脸色铁青,看台上情绪昂扬的观众倏忽沉静。场中,鲁兹·朗跑到欧文斯站的地方,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难挨的沉默后,忽然齐声爆发:“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 等观众安静下来后,欧文斯也举起鲁兹·朗的手伸向天空,声嘶力竭地喊道:“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也同声响应:“鲁兹·朗!鲁兹·朗!鲁兹·朗!”没有诡谲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选手和观众都沉浸在君子之争的感动里。 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回忆说,是鲁兹·朗帮助他赢得4面金牌,而且使他了解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是真正永不磨灭的运动员精神,所创的世界纪录终有一天会被继起的新秀突破,而这种运动员精神永不磨灭。 战后首场足球赛 法德没有仇恨 5月8日是欧战胜利日,60年前的这天,德国正式签订投降书。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总纠缠不清的民族似乎注定是对手。 就像二战中一样,球场上的法德对抗也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有一场德法之战不被忘却的。1952年10月5日,德法两国球员在二战爆发后再度握手。交换队旗、握手这么简单的几个动作,在那时不仅是礼貌,也承载着两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战争后的6年,无数恩怨在握手间泯于无形。 那场比赛的组织者,当时的法国足协秘书长德诺莱和前西德足协主席鲍文博士如今都已是垂暮老人。回顾起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看淡那段历史:“那只是场普通球赛。”当事球员也都选择保持低调。无论当事者怎样轻描淡写,那场交手都决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 在那个普通的周末,整个欧洲都关注着位于巴黎南郊的球场。5万名法国人和1万名德国人坐在看台上,更多的人则把耳朵紧贴在收音机上倾听球场里的一举一动,倾听那些欧洲人久违了的呐喊和欢呼。场外,那个夏天也不平静。在冷战爆发的前夜,德国人和法国人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只有从经济、政治直到体育上两个民族的密切联系,才能保证长久和平。 德法大战的历史可追溯到1931年的第一次交锋,那次德国人获胜。从球员的角度而言,德法大战永远不会缺乏火药味。1932年,两队第二次交手恰逢希特勒上台,法国球迷在柏林受到了粗暴的待遇。等到1935年,德国队来巴黎做客时,法国人的反德情绪已到沸点,巴黎人第一次在球场里唱响了《马赛曲》以对抗《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歌声。 而在1952年那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切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举动都在赛前被严令禁止,赛前奏国歌程序也被省略了,因为那时法国人还没做好再度听到《德意志高于一切》的准备。德国球员踢得很谨慎,犯规后会立刻向对方友好地伸出手,法国人3比1赢下这场顺水推舟的比赛。 当时的西德足协主席鲍文博士在赛后晚宴上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第一句是说给他的球员听的:“虽然输了,但你们的表现不会令法国人民失望。”第二句是说给法国人听的:“昨天我们在巴黎火车站得到的欢迎真热烈,好像回家一样。”没什么再得体礼貌的语言,这就是和平。 -本报记者|鲍华麟|程绩|文 -特约撰稿|季一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