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五千年:中国传统体育之其他球类活动(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8:54 城市快报 | |||||||||
踏球 杨向东 踏球,唐代一名“蹋球”,一名“胡旋舞”,一名“骨鹿舞”。“胡旋舞”的“胡”字,表示这种运动非中原地区原有的,而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
关于踏球的运动方式,《新唐书》云:“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乐府杂录》云:“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毬子上,其妙如此。”《封氏闻见记》云:“今乐人又有蹋毬之戏,作彩画木毬高一二尺,女伎登蹋毬,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 《内人蹋毬赋》作者王邕详细地写出了球上表演的动作:“毬上有嫔,毬以行于道,嫔以立于身……扬袂选足,徘徊踯躅……下则风雷之宛转,上则神仙之结束。无习斜流;恒为正游,毬不离足,足不离毬……疑履地兮不离地,疑虚腾兮还践其实。”作者说,唐玄宗李隆基吸收踏球运动是作为宫女们体操用的。他说:“方知吾君偃武之日,修神仙(导引)之术,但欲扬其善教,岂徒悦其淑质,谓艳色兮可轻,使宫发兮程功而出。” 水球 我国古代也有水球运动,不过这种娱乐活动不同于现代的水球运动。它不是运动员分为两队在游泳池里争斗,而是在陆地上把球掷入水中,比谁投得远来分胜负。 宋徽宗赵佶的一首诗,对宫女们玩这种水球的场景有十分形象的描述:“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景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竿球 这是我国台湾高山族流传的传统球戏。起源于“竹竿祭”,原来是用来占卜凶吉的。 竿球用的球是用藤丝编成的,以树叶为芯,大如瓜,轻如棉。竹竿通常是在开春时进山选定竹子,秋后采伐,并加烤制,竿长7至8米,硬而富有弹性,粗细不拘。顶端扎一尖细长针。每次参加者为十数人。 比赛时裁判员将球抛向高空,当球下落时,大家竞相向球顶刺,刺中者获分。在规定时间刺中次数多者为胜。也可将参加者分成两队,以刺中多的一队为胜。按高山族习俗,刺竿刺中球,象征吉祥和能干,故获胜者常得到族人的尊重和祝贺。 掌旋球 在手掌上耍球的游戏,大约在明代出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清代开始盛行。球一般是钢制的,中心有胆,转动时发出清脆的铃铃细响。玩耍技巧精湛者,一掌可玩三四颗。如是四颗,则下面三颗转动,叠于上边的一颗亦随而旋转。如用三颗转动时能使球不碰球,三球在掌上循环追逐。要它发声,使球齐响;要其不响,则是球动而无声。 掌旋球运动可以增强臂力、握力和手指的力量,具有医疗保健的作用。掌旋球不仅有金属制的,而且还有木制的、玉制的。一般年富力强或练武的人用重一些的钢制球,年老体弱者则可用胡桃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