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申奥明星剧本制作大比拼 五巨片谁能问鼎金像奖(5)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9:35 南方体育

  【导演】罗斯托茨基

  【编剧】王乱

  【主演】尤里·卢日科夫

  【配角】萨芬、莎拉波娃

  【友情客串】叶利钦

  【剧情梗概】

  2001年7月,北京在莫斯科成功获得2008奥运会的举办权,地主莫斯科随即提出申办2012年奥运会,市长卢日科夫是最积极的推动者。2005年,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出炉,莫斯科是5个申办城市中唯一被批评的城市。舆论普遍认为莫斯科很可能被首轮淘汰,即便通过,也不会有机会成功。卢日科夫的梦想破灭了,静悄悄。

  莫斯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静悄悄之一——

  (莫斯科街头,各种奥运宣传资料、海报琳琅满目,可是没有什么记者在关注。)

  2005年,尤里·卢日科夫69岁,他1992年就当上了莫斯科市市长,至今已经有13年,这届任期期满是2008年,即便中间没有什么意外,届时已经72岁的他继续连任市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他希望做一件大事,给莫斯科留下些什么,也同时留下自己的印记。2001年7月,卢日科夫鼎立帮助北京申办成功后,随即宣布莫斯科申办2012年奥运会,他的大事来了。莫斯科是个传统体育城市,有近百个体育场馆,公共交通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地铁系统,曾举办过1980年奥运会和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型赛事。但是卢日科夫想错了,除了最开始阶段莫斯科被当作热门一段时间之外,后来人们就基本上不拿它当回事了。新闻热点始终停留在西欧和北美,一点都不肯往东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静悄悄。

  莫斯科作出了很多努力,他们用各种宣传片和资料来帮助人们回顾俄罗斯悠久而辉煌的奥运,甚至前总统叶利钦都被拉了出来,但真正投身其中的却只有卢日科夫自己。

  静悄悄之二——

  (新闻发布会上,每个记者的问题都咄咄逼人,暗示莫斯科没有任何胜机。)

  卢日科夫有些尴尬,却转而笑着说:“我们可没有出局!实际上不瞒大家,出局者确实已经有了,我不好说是哪里但决不是莫斯科。我们有机会,而且很大!”卢日科夫来到了新加坡,作为莫斯科的申奥大史,他要作为主陈述人用英语讲述自己的城市。精彩台词:莫斯科申奥严格说来是一个“城市行为”,申办欧洲杯则是一个“国家行为”。

  波林斯基NFS影评:C

  优势:影片所有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他们的表演也谈不上多么精彩,但是却奇妙地构造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气氛,切合了电影的主题。莫斯科申奥,自始至终好像只有市长卢日科夫一个人在蹦蹦跳跳,从中央到其他地方,大家都保持了一定距离,营造出一个孤独而安静的地方。这更像是一部独角戏。可惜,面对一百来个评委,这个剧情实在过于小众。

  败笔:内部不团结。莫斯科申奥好像是市长卢日科夫同志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别人的热情始终没有能跟上市长的脚步。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到莫斯科的时候,当地的报纸还在讨论“我们有没有必要办奥运会”的问题,那前后俄罗斯联邦副总理亚历山大·朱可夫更是公开表示,俄罗斯只有更好地打击贪污腐败,并创造更安全的城市和国家,才能更加适合举办奥运会。 卢日科夫为了拉选票不惜亲自上阵表演,但莫斯科申奥不是他自娱自乐的活动。在狮城,玩不出什么花样了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花落谁家,7月6日的国际奥委会上即将见分晓。

  设计图片|郭文哲文|徐一

  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争夺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届,巴黎、伦敦、纽约、马德里和莫斯科同为西方城市,但每个城市的特点不尽相同。虽然巴黎和伦敦被认为是本次夺标的热门,但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五个城市的实力基本相当,投票不进行到最后一轮,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怎样,相信每个城市的得票差距不会超过10票,甚至可能差距只是在五六票。”

  委员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

  早在今年年初,国际奥委会就对五个城市的申办工作进行了第一轮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城市的环境、交通、体育设施和民众支持率等方面。第一轮评估报告显示,此前承办过两届奥运会的巴黎成为首轮考试的状元,伦敦、马德里紧随其后。虽然承办奥运会需要城市具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安全的国际环境作为保障,但在今年候选城市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11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喜好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国际奥委会委员从理论上讲是个人制,他个人的喜怒哀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去惹他们不喜欢。”北京奥组委特别顾问魏纪中先生说。

  本次的申奥城市共有四个来自欧洲,同样参与投票的欧洲委员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共有53人,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欧洲国家是获奖的热门。因为如果有一个欧洲城市被淘汰的话,这个城市的支持者基本也不会转向支持来自其它洲的候选城市。而来自其它英联邦国家评委的16张选票基本可以保证伦敦进入第二轮,除非纽约可以坚持得比伦敦更久,否则来自大洋洲的选票是不会落在他们手中的。

  目前,巴黎和伦敦看似走在队伍前列的同时,但很多人认为纽约也有可能成为黑马。因为5年前的“盐湖城贿赂丑闻”,所以有人担心如果奥委会委员们再次把选票交在美国人手中会在国际舆论上引起很大的不满,但是内部人士并不否认这种可能性。因为委员们都会青睐那些可以让他们在2012年夏天享用美食,并且让他们的妻子逛街购物的地方。并且来自东欧国家的委员们也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老东家莫斯科,而选择繁华的纽约,以表示他们对于美国赞助祖国击退恐怖组织的感激之情。

  此外,那些来自被淘汰城市和他们支持者的选票对留下来的候选城市来说非常重要。同是西欧城市,马德里在前面的投票中因为会分散一些来自西欧国家的选票,对英国和法国造成潜在的威胁。但在五个月内出现在马德里的第二枚炸弹几乎完全粉碎了西班牙人的梦想,所以马德里在欧洲的支持者和它来自拉丁美洲的选票就成了伦敦和巴黎争夺的重点。有传言说伦敦申奥代表团在到达新加坡之前已经采取行动,和西班牙人进行了私下沟通。

  大腕都来了!

  除国家因素以外,人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田联主席拉明·迪亚克就是这样的重要人物,除了他在国际田坛的影响力外,他对非洲委员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似乎谁得到了他的青睐,谁就能更接近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迪亚克曾经在巴黎接受教育,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会支持巴黎。而当塞巴斯蒂安·科接替巴巴拉·卡萨尼的职务,出任伦敦奥申委主席时,作为科的朋友,迪亚克的目光自然就投向了巴黎的劲敌伦敦。

  这次出现在狮城的除了体育界的明星大腕之外,还有各个国家的政治首脑,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和美国国务卿赖斯都将出席大会为本国的城市拉票助威。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体育走得并不是很近,但是国际委员会非常希望自己能像联合国一样大权在握。一个很现实的经济原因就是国际奥委会喜欢看到印有政府签章的文件,特别是有关投资方面的。所以在评委会的第一轮评估报告中,莫斯科排在最后一位,除了莫斯科的安全问题以外,缺少来自俄罗斯政府方面的支持,也使得莫斯科的申办活动在很多委员看来缺少说服力。

  据英国媒体分析,实际上大多数的评委在抵达新加坡之前就已经作出了选择,“到了新加坡以后再拿主意的评委至多也只有15人。”参与过北京两次申奥活动的魏老给出的建议是,最后时刻的自我展示和委员联络工作固然重要,但是绝对不能把宝押在冲刺时刻,“所有的花招或者具有表演性质的技巧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打动不了委员了,他们见得多了,外行看热闹,内行最后还是要看门道,看你真正对奥运的理解、有没有切身过硬的执行措施和执行能力!到了新加坡就等于百米赛跑到了冲刺时刻了,这个时候已经不能指望还能有什么加分的可能了。现在五个代表团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失分!”所以法国前体育部部长盖伊·德鲁特日前爆出贿赂丑闻,等于送给所有对手一份大礼。

  不要忘记12年前的北京!

  与各个申奥代表团一同抵达决战地的还有各国媒体,由于五城竞争异常激烈,媒体大战也越演越烈,各国媒体都希望能助本国一臂之力。“媒体这个时候应该恪守本职,更不能对自己的舆论引导力量有过多奢望。对于那些夸大本国城市优点的媒体,代表们不会有兴趣去理会。而对于那些恶意攻击对手,却又拿不出什么切身证据,只是自说自话的媒体,代表们反而会,甚至会因此逆反。”魏纪中表示各代表团在最后时刻应该慎打媒体牌。

  这次最后入围的并没有来自亚洲的城市,所以有人指出亚洲的15张选票趋向是最难预测的,其中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两票,台湾和香港各一票。此前英国媒体曾表示对于伦敦获得霍震霆的选票非常有信心,纽约会是日本评委的选择,而来自中国大陆的两票最为关键,因为这会影响一些亚非评委的倾向,英国人认为巴黎更有可能获得这两张选票。

  虽然拥有超凡的实力,但也不能在投票的过程中松懈,因为每一个委员的投票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巴黎要担心的主要问题就是热门但是无法中标,在争夺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中,巴黎也曾经在奥委会考察团的评估报告中领先,但是在第一轮投票中却仅排名第四,甚至落后于被人们认为毫无希望的伊斯坦布尔。这次巴黎会不会重蹈四年前的覆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不要忘记12年前的蒙特卡罗,在前几轮的投票中,北京一直领跑,但是最后悉尼却以2票的优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很多工作都是做在前面的,现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工作出现任何细小差错,都是对手反击的机会。

  ——魏纪中国际奥委会117次会议狮城

  2012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候选: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俄罗斯莫斯科

  美国纽约

  西班牙马德里

  大会主席:国际奥委会主席主席罗格

  评委会委员:116人

  投票规则:

  按照《奥林匹克宪章》,只有国际奥委会拥有奥运会主办城市确定权。其具体方法按照《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在奥运会举办前7年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由全体委员匿名投票表决。在几个城市争办的情况下,采取多轮投票的方法,每一轮投票淘汰票数最少的城市。如果两个城市票数同样少,则增加一次专门为这两个城市的投票,从中淘汰一个。在首轮的投票中,国际奥委员会主席和参选城市所在国家的候选人不能参加投票,只有在自己所在国家的城市被淘汰以后才可以进行投票。如果在第一轮以后的投票中,有一个城市的得票超过半数,则直接获得7年后的奥运会主办权,不再进行下一轮投票。

  此次,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7次会议,参加投票的共有116名委员,除罗格外,在第一轮投票中参赛城市所在国家的13名委员(法国2名、西班牙2名、美国、英国、俄罗斯各3名)不能参加投票,因为涉嫌受贿丑闻的保加利亚委员伊万·斯拉夫科夫被暂时停职,同样涉嫌贿赂丑闻的法国前体育部部长盖伊·德鲁特虽然具有投票权,但考虑到他的出现会影响到巴黎形象,所以德鲁特没有出现在新加坡。此外希腊委员尼科斯·菲拉雷托斯也因故不会出席大会。所以如果没有其他人因为丑闻或者疾病缺席的话,第一轮的投票成员为99票。

  候选城市此前主办次数

  巴黎:2次(1900年、1924年)

  伦敦:2次(1908年、1948年)

  莫斯科:1次(1980年)

  纽约:0次

  马德里:0次

  

[上一页] [1] [2] [3] [4] [5]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申奥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