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综合体育> 其他> 正文 

奥运举办城市遴选引人关注 规则变化难预测票数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9:4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6月底7月初的国际体坛刚刚结束了几项引人注目的大赛,国际足球联合会杯比赛、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还有F1的分站赛……,中国女排和女篮在近期的表现也牵动着不少中国球迷的心。

  然而,真正关心体育(而不是某一个项目)的人们注定在7月初将再度凝神屏息一回。对于中国的体育迷们来说,深夜看足球比赛的感觉还在脑海回荡,他们又得为2012年奥运会
举办城市的遴选而投去关注的目光,好在没有时差的新加坡不会折腾得我们熬夜守更。

  其实,对于1984年以前的几届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在哪里遴选出来的,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自从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以来,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遴选”。

  国际奥委会及时且高效的媒介服务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国际奥委会网站于6月1日宣布将媒体对117次全会的采访注册时间推迟两个星期,从原定的6月初推延到6月17日。6月6日,国际奥委会公布了评估团对于五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6月28日,国际奥委会又向全球发布了媒体采访的各项注意事项,并列出了国际奥委会在新加坡的详细活动日程表。

  新加坡方面更是把这一活动当成一个不亚于大型赛事的规格来筹备。3月我在英国见到一位新加坡体育学者,他曾专门和我谈到,新加坡知道自己无力承办奥运会和亚运会这样的赛事,他们对于国际奥委会的117次全会一定会全力以赴地筹办,以获得和申办城市一样展示自身形象的效果。

  不少中国人关心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究竟“花落谁家”,除了因为

北京奥运会的缘故外,恐怕还有一些人因为自己对目前五个参选城市有着自己的偏好。至于7月3日就在新加坡开始的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会议,恐怕很少有人去关心。

  什么因素决定着最后的投票结果?

  决定最后投票结果的关键是比各个城市的条件更加直观的因素。

  我觉得申办城市之间的较量有些像当今某些大学的职称评审。自身实力和水平、评委能力和道德、对手的能量、评审的规则、参评者“做工作”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目前国际奥委会的116名委员中,除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只在最后两个城市票数相同时参加投票外,来自五个申办城市所在国家的委员也要回避,根据笔者的统计,要回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英国有4人,美国有3人,俄罗斯有3人,法国2人,西班牙2人。这样计算下来,应该有101人参加投票(可能有个别委员因故不能出席会议,最后的数字略有偏差)。

  自身实力和水平不仅包括各项申办的条件,也包括申办城市所在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影响力。上述的14个申办城市所在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虽然不能参与投票,但显然对于其他委员的投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从这个数字看,英国的影响力应该略占优势。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而机械地认为实力强好的城市就一定能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原因很简单:所谓的实力强并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甚至对于不同国际奥委会委员来说会出现相反的判断。

  从评委能力和道德看,虽然国际奥委会近年来大力倡导委员道德,但不能说所有人都能公正无私,再加上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本来就不可能一样。所以,对于被舆论一致看好的城市,想必也会有一些委员心底里并不认同。由于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乃至个人经历的影响,委员不可能没有个人好恶,想当年北京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前两轮一直处于第一位,倒数第二轮时我们40票,悉尼37票,曼彻斯特11票,但最后的结果是11张支持曼彻斯特的票有8张投给了悉尼。稍有国际政治常识的人们都不难理解背后的缘由。

  从对手的能量看,各个申办城市几乎都打出了自己最大的牌,总统、首相出马助阵,体育明星加入申办阵营,这些都是惯用招数。从这个角度看,伦敦和巴黎可以说不相上下。

  从评审的规则看,目前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评估报告只是参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虽然国际奥委会自1998年盐湖城贿赂丑闻以后做出了禁止国际奥委会委员造访申办城市的规定,但没有去过申办城市的委员估计不多,这些国际化人士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在天上的时间比在陆地上的时间还多”,五大申办城市里恐怕留下了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足迹。按照西方人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他们每个人心目中恐怕都有对于不同申办城市的个人印象,而无记名的投票又带有极强的个人自主性。因此,评估报告的结果并不能代替委员最终的选票结果。

  申办者做工作的效果。取消国际奥委会委员个人对于申办城市的访问,这固然使得“做工作”不容易那么直接和露骨,但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是不可阻断的。委员和申办城市之间的各种感情联络不可能断绝,有些暗示也不可避免。2004年夏天英国BBC揭露的一桩中介组织介入国际奥委会委员与申办城市之间的丑闻就能说明一些问题。而1996年奥运会举办权在几乎被认为板上钉钉地属于雅典时,亚特兰大成为获胜的“黑马”。事后有西方舆论认为,美国有关方面在背后的“做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当然雅典方面的大意也是个中原因)。

  综合起来再回头看,有些微妙的因素可能产生奇妙的作用。

  一个有能力和有影响的学者在参加教授职称评定时不一定能取胜,因为所谓的能力和影响并没有一定的定量标准,即使有也不一定能获得评委的一致认同。在此次申办城市的遴选过程中,那些评估报告中的很好、好之类的修饰词显然会在不少委员心目中打些折扣。富有个性和主见的一些委员恐怕不会被评估报告牵着鼻子走。

  当对手年龄大或者资历老的时候,年轻的有实力的参评者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苦涩的结果,因为前者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同情票。从这个意义上看,1900、1924年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巴黎和1908、1948年办过奥运会的伦敦可能享有资历老的优势;1980年办过一届被65个国家抵制的奥运会的莫斯科、处于历史上办过最多奥运会的国家的纽约、处于1992年办过奥运会的西班牙的马德里之间应该说资历稍浅。

  当无记名投票带有难以追究个人责任和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委员手中的选票更有可能更多地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志而非组织的意愿,因为每个委员无须为结果承担责任,正如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一个能力低下的人被评定为教授人们也往往难以追究任何评委的责任一样。1996年奥运会承办权没有授予雅典时,西方曾经有一幅

漫画,描绘的是顾拜旦从棺材里伸出手来呼唤奥林匹克回归传统,形象地说明了一些人对于国际奥委会选择亚特兰大的忧虑。后来的结果告诉我们,国际奥委会确实对于亚特兰大奥运会评价不高,但却无法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更有政治学者认为,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选择制度本身就有不可克服的所谓民主悖论,一是因为多数人认为对和正确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所谓“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非毫无道理;二是因为有时多数人的利益和倾向压倒少数人的利益和偏好本身就不公平,这种悖论也许还可以列出一系列现象……

  我们能否预测最后的票数?

  1993年9月2000年奥运会承办城市的投票结果出来以前,中国方面,包括一些西方舆论都大体预测了最终获胜者的票数,尤其是北京的票数被不少人言中。当时的国家体委相关负责人已经预测到我们大概有把握最后得到40票,需要争取5-8票当然获胜。一位体育学者甚至更加准确地认为北京最终将得到43-47票。为什么我们能够如此精确地预测最后的票数?现在还能如此精确地预测最后的票数吗?

  我的回答是很难。

  为什么?

  主要是目前的规则变化了。以前委员可以私自造访申办城市,甚至多次与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接触,各自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提供给申办城市甚至媒体一些信号,有些直率地委员甚至会信誓旦旦地公开宣称自己要投谁的票,这样就给预测最后的票数提供了很好的信息。

  现在虽然无法避免申办城市与委员的私下接触,但是电话和电子邮件之类的联系无法让人们“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而且媒体对此也不敢披露,背后的变数显然要多得多,这无疑给预测票数增加了难度。

  2001年7月13日前我们没有看到哪家媒体预测北京将得到多少票,少数专家也只是“事后诸葛亮”式说自己预计中国能在前两轮胜出,因为那已经是国际奥委会实施不许委员访问申办城市的新规则后的一次遴选。

  既然无法预测到最后的票数,我们就很难预测到底谁能最后胜出。

  这里还有一个难以琢磨和把握的心理问题。

  奥运会上当我们的体操运动员抽到第一个出场的签时,总有教练员要说不是一支好签,原因除了刚开始心理放不开之外,还有对于裁判压分的担忧。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7月6日五个申办城市的陈述和答问顺序是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马德里。按照人们的评判心理,似乎巴黎不占优势,而伦敦的顺位比较有利。

  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当初国际奥委会考察评估团的考察顺序(马德里、伦敦、纽约、巴黎、莫斯科)又何尝没有影响到这些城市在评估报告中的评价呢?

  最后的事实果真会如此按照人们的设想发展吗?

  应该指出的是,奥运会的体操比赛中从第一到第三名都具有其竞争和较量的意义,而奥运会的申办城市遴选则只能有一个胜利者,也许这个差异会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而帮助巴黎摆脱体操比赛中裁判惯性心理的制约。

  前国际奥委会吕圣荣女士日前撰文说,奥运会申办城市的投票遴选不能忽视委员关键时刻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投票结果,这也是我们难以最终预测最后获胜者的一个因素。

  从展示申办国家和城市的面貌和形象的意义上说,奥运会申办没有失败者,但是从实际的追求结果看,奥运会申办只有一个胜利者。毕竟没有哪个城市会仅仅为了展示自身形象而不在乎能否获得举办权而加入到需要不小投入的奥运会申办竞争中。

  五个申办城市中有四个是首都,有一个是经常被很多人误以为是美国首都的纽约,可见首都对于奥运会的追求是强劲的,以往的奥运会申办城市和举办城市也是首都多于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不排除有些首都也是经济或文化中心),看样子纽约凶多吉少。

  如果让我投票,我把票投给伦敦。

  英国为奥运会贡献了最多的体育项目,最新公布的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略高于法国,英国的申办代表团后劲十足,盎格鲁-萨克逊集团在国际奥委会乃至国家体育界余威尚存,英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最多,伦敦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是我最崇拜的体育明星,

  伦敦的陈述顺序较好……

  当然,如果其他城市获胜,我们也可以列举出其他理由,那将是标示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心中天平的砝码向哪一端倾斜和预示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指针偏向哪里。

  让我们定格7月6日北京时间晚上18点45分到19点30分的新加坡Raffles Ballroom!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体育传媒系副主任。

  (易剑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5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