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大运会日前在深圳落下了帷幕。本届大运会,中国女足夺冠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不过,在男足运动员的名单里,10号球员杨阳也格外引人瞩目,因为他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昨日,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了杨阳,他详细解读了自己是如何在学业和足球之间找到契合点的。
无缘赴欧学习
放弃职业足球另辟蹊径
据杨阳透露,自己是从7岁开始踢球的,“当时觉得挺好玩,后来没想到越踢越喜欢,父母也非常支持。后来顺理成章进了足校,那时在队里的表现还算可以。”但人总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选择。对于从小练球且踢得不错的运动员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选择踢球还是上学?像很多球员一样,杨阳也选择了职业足球。不过就在生涯刚刚起步时,杨阳却“放弃”了。
那一次,主要是因为2000年的一场变故,正是这场变故让杨阳对职业足球的态度彻底发生了改变。当时,中国足协选拔球员去南斯拉夫,本来大名单上有他,可是最终还是落选了。“可能踢球的人特别多,竞争十分激烈吧。”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让杨阳很受伤。他说:“本来是一个学习与提升的大好机会,结果……那时我觉得特别压抑。”
“后来父母说干脆回去读书吧,那时我的成绩还很好,但就是觉得面子有点过不去,毕竟当时出去踢球的时候挺风光的,可是又不能改变什么,这时候发现自己心态有所改变。首先是对职业足球有一种失望,再者父母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就业也许是比踢球更加理想的出路。于是,还是回到了学校读高中。现在来看,自己的选择还是对的。”
而从球场上的表现不难看出,杨阳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再回到课堂的杨阳格外努力,最终以400多分的高考成绩,加上体育特长分,顺利考进北京理工大学。也就是这样的机遇,让他成为北理工队的一员,开始了另一种足球生涯。
“可能是和足球的缘分还没尽,高考的时候,正愁选学校的时候,北京理工在特招大学生,当时听到能一边上大学一边踢球,可把我高兴坏了。”
课程繁忙训练见缝插针
高学历对足球理解更开阔
进入大学后,繁忙的学业和紧张的训练同时向杨阳袭来。当被问到哪个更重要时,杨阳笑言:“对我而言没有重不重要,可以这么说,这两样都是我现在的人生目标。”
“如果非要说和普通大学生有什么不同,那大概就是时间太紧张了。本科的时候我们上午、下午都有课,只能上课的时候拎着球鞋,下午下课后才能训练。不过,那时还是有固定的时间来训练。后来读了硕士、博士,时间对我来说就是金钱了,只能把训练的时间也变得机动。
苦倒也不是很苦,想要鱼和熊掌兼得,总得要比别人多付出一些努力吧。”
说到高学历对踢足球是否有帮助时,杨阳表示,“学习的知识多了,对足球来说是换一种心境在踢,对足球的理解也不一样,使自己更加开拓视野,对一些技战术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要强一些。其实,我们北京理工队也在打中甲联赛,相比之下我们更放得开些,因为我们不像职业球队压力那么大,所以在比赛的时候就会很放松,不会想很多升级的事,可能这也和心态有关系吧。”
校园体育模式将成趋势
学业与踢球并不冲突
被问到毕业后是否还打算继续踢球时,杨阳想了想说,“应该不会了。明年可能要忙论文也不一定能踢了,现在想的还是把今年球队后面的比赛打完,特别是中甲这边。”
目前,北理工正处在保级危机,一直陪伴球队从中乙征战到中甲的杨阳,虽然对球队保级有信心,但是他也坦言:“难度还是挺大的,但我们一定会尽全力的,尽可能为自己在学业的道路和足球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毕竟博士毕业以后面临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要开始自己的新的人生,去接受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但是肯定还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足球。很多踢球的人退了之后,大家都还是会通过不同方式关注、热爱足球。”
采访最后,在谈到校园体育的发展时,杨阳认为校园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体育运动应该是全民的,真正让广大青少年都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才能真正做到从校园中选拔人才,这也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方向。
同时,杨阳也告诉广大正在面临抉择的小球员,学业和踢球其实是不冲突的,是可以协调好的。
本报记者 陆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