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洲杯总结之日本:1优势世界水平 名帅主导第四冠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1月31日00:23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第四次拿到亚洲杯冠军,这下日本队在亚洲杯实际战绩上已经超越任何队伍,如同非洲杯的埃及队一样,日本队成为亚洲杯赛事的绝对老大。而和埃及不同的是,日本队在世界杯上也有相当大的能量呼风唤雨,这支坚持以巴西风格来打造的队伍,终于以领先全亚洲的姿态,走在了最前方。

  事实上,现在的日本队,已经完全不同于有时候过于散漫的巴西队,至少在整体协作性上,日本队比巴西队要强大不少,日本队或许是全世界唯一有资格哀叹自己独缺身体素质的队伍。不过有点也需要日本队正视:身体素质上去了,哪怕你踢得再有智慧,脚下对皮球的操控性、身体的灵活性可能就会大不如前,单中锋前田辽一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场得势 控制一切

  从亚洲杯上看,日本队在中场的组织职能,无队可比。本田、远藤和长古部的送球能力,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准,由他们三人来不断分边或者前塞,来操控前场队员和边后卫之间的进攻协作,而在其中,日本队捏合出很多经典的可灵活转换的小团体配合套路,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多说,对韩国队的第一个进球,其实就是日本队地面协作渗透能力达到世界级水平的最好写照。

  得中场者得天下,这样的话谁都会说,但真正能贯彻到“得天下”地步的,其实就只有日本队,当然这里的“天下”就是指洲际大赛冠军。交手六队,除了以自杀态势出场的沙特,其他5队无不想破坏日本队中场控球节奏。但日本队团队推进速度很快,J联赛里出来的队员,在跑位上的选择,接应时机上的选择,历来水准就非常高,对手往往只能慢半拍的跟,而无法从一开始就断绝日本队送球路线,所以这六场球,日本队在中场组织上,一直顺风顺水。

  教练神算 奇招频出

  尽管日本队中场控制能力独步亚洲,但也并非一顺百顺,这里有刚打亚洲杯时的状态进入慢,也有强强对话时的互为较劲,在局面打不开时,教练的调整就显得极其重要。扎切罗尼在这里体现的就是名帅水准,六场比赛,经典调整妙手不断,让日本队一次次度过难关。

  简单归纳一下,扎切罗尼最神奇调整的场次大致有以下三场:5比0胜沙特,将冈崎慎司派上首发,结果成就帽子戏法;半决赛胜韩国,让细贝萌出场,结果打进韩国一球,决赛对澳大利亚,李忠成替补出场,同时将长友佑都打成左前卫,结果两人合力绝杀澳大利亚。

  决赛时的调整值得再提一下,扎切罗尼顶级名帅的气质尽现,没有任何犹豫和退却:中卫岩政大树换下右前卫藤本淳吾,左前冈崎慎司打回右路,左后长友佑都打到左前,内田笃人位置灵活调整,最后再上前锋李忠成,用三中卫体系来轰澳大利亚,这个调整,大赛时非常罕见,应该是扎氏执教生涯里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板凳替补 个个神勇

  日本队这次能靠实力拿下冠军,替补上队员功不可没,这在上段也有所提及。就如同亚运会,一支J联赛板凳队员和大学生队员临时组成的日本队都能夺冠一样,日本各级赛事流水线上出来的队员平均素质之高,也是让人叹服,到了国家队层次的替补队员,能杀出新天地,是在情理之中。

  这次日本队的中卫线,原本认为是最弱环节,今野泰幸身材太矮,而有身材的岩政大树和吉田麻也是边缘国脚里的边缘,但就是这样三名中卫选手,尽管比赛中一直有波折,但三人发挥总体都还不错,没有成为落败决定手。而最后决赛三人更是一起出场,让澳大利亚队的进攻无功而返,另外吉田麻也在首战约旦的比赛中打进关键一球,帮助日本队首战不至落败。

  后卫线上还有一位替补强人,那就是伊野波雅彦,3比2胜卡塔尔之役,伊野波雅彦顶替两黄在身的内田笃人出场,结果造就该场绝杀。

  说到绝杀或者近乎绝杀之球,日本队靠替补队员还达成过两回,一是对韩国的半决赛,刚出场10分钟的细贝萌补射点球得分,差点让韩国队愤死在120分钟之内,而李忠成在决赛的一鸣惊人,想来已经被谈的太多。

  最后要提醒各位的是,别忘记冈崎慎司本来也就是替补选手,松井大辅才是主力,但在松井受伤后,冈崎慎司对沙特上来就是一个帽子戏法!通过这些选手的发挥,你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足球环境里熏陶出的这批选手,其本质实力之高,再换批人手,组成另外一支截然不同的国家队来打亚洲杯,成绩也绝不会差。

  日本足球人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走了一条和其他亚洲国家截然不同的、但目标明确、执行力度坚决的发展之路,相信在长久的未来岁月里,日本足球就是坚持这样的打法一直延续下去。或许日本队撑死也就是世界杯8强的命,但对于如坠五里雾中的中国足球来说,日本足球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

  (孟巍)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亚洲杯专题 

更多关于 日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