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组赛的高调,到淘汰赛完败,国青队又完成了一次过山车式的惨痛经历。连续三次无缘世青赛,既是对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现状的反映,更映衬了中国足球始终无法实现突破的痼疾之所在,同样也暴露了在“国字号”备战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认识仍有误区
追求功利,只看成绩一直是青少年足球发展的误区,这个问题过去存在,现在仍旧存在,而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球员多半是靠身体吃饭,技术不过关的“糙哥”。这样的球员在青少年层面上有生存优势,能够拿到较好的成绩,因而在选材上得以优先。而事实上,青少年球员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培养更多的兴趣出发,然后发掘出特点多样、类别各异的球员。所有这一切都要从抓技术出发,而不是练身体。
但在我们的青训体系中,身体不出众的球员过早地被淘汰,哪怕是“豆芽菜”的身体,只要有身高却可能会被留下来,直至最终被提升到成年队,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队伍当中,真正靠身高吃饭的有多少,但真正有灵气,技术过硬的球员又有多少?
这次击败中国队的朝鲜青年队主帅曾经带过成年队,他曾强调,青年队和成年队的训练方式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成年队的训练主要是身体力量的强化,而青少年练的就是技术和意识。相信这个观点,所有中国教练都同意,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把技术训练放在第一位的并不多。或者青少年球员在更小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技术,但由于缺少持续性的强化,技术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少,更多的就是靠身体吃饭了。
以这届国青队球员为例,后卫线所有球员全部身强体壮,这一点要远远强于西亚的几支球队,但论技术却多半不过关,所以后卫线的问题出现的最多。在与不善于用身体的西亚队比赛时优势明显,但一旦碰到身体同样出色且兼有技术的朝鲜或者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球队,所有的问题便会一起暴露。
日本青少年队多少年来很少在亚洲拿到过冠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成年队创造佳绩,也没见日本足球界哀鸿遍野为此反思过。因为青少年队的成绩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被他们看中的,是这批青少年是否能达到高水平的技战术水准,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理念仍需革命
中国足球要上去,理念必须要革新,而且这种理念是全方位的,不光是体现在科学训练和青少年选材方面。在青少年训练上,要更多地强化技术能力,始终以培养技术和意识作为最重要出发点。在管理理念上,要引进更多的先进人才,从制度上革新,下大力气强化科学管理,避免出现责任缺位。
“国字号”与青少年培养应该并行,两者并不完全是互相限制的关系。现在青少年培养体系有问题,有误区,并不一定代表“国字号”打不出相对好的成绩,而事实上只要管理到位,训练正常,关系理顺,“国字号”队伍也不会一无是处。在亚洲范围内,日韩的青少年培养自成体系,而且运转正常,但具体到比赛当中,他们也并不一定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击败中国队。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者并行,齐头并进,互为促进,这是提高足球水平的最佳路径。这也是足球的“两手抓”,但要做到“两手”都要“硬”。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应该不遗余力,但必须在根源上解决问题,就是选材的科学和严格。要解决教练员思想观念问题,普及科学选材观。另外,在国家队层面上,既要有科学的训练做指导,更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创造内外围良好的环境,而后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比前一点还要重要。
对于现在的“国字号”,靠教练员解决训练问题几乎不现实。古往今来,“国字号”成绩的好坏都不是由这方面决定的,因为在现在的环境中,中国成年球员的水准是不可能马上提高的,这是客观。但客观上的问题,可以从主观上得到一定的弥补。这个主观是什么?就是在保持常态或相对先进训练的同时,加强软实力,提高管理水平,创造内外围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各个管理位置配备优秀的人才,这是“国字号”可以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的。
国青队的失利,很难说就是主帅宿茂臻一个人的问题,因为作为主教练他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而事实上,小组赛对阵沙特队,中国队显然做足了准备,且从战术上获得了成功。但一支球队的成功的确需要全方位的护佑,不能完全倚仗主教练一己之力。比如,球员的心理状态如何,在首胜之后,球员的心理如何调整,球员、教练如何更好地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如何理性地对待外界的吹捧或“攻击”等。
中国所有球队往往只看中训练,其他方面的工作往往会被忽视,而事实上,现有训练已经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而解决好其他方面的问题却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直到现在,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报记者 孟洪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