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记者葛爱平评述 正想着那场中马的0比0,眼睛却看着中伊的篮球赛。又是一场让人胸闷的结果。记得过去中国篮球在亚洲的对手总是韩国队,怎么又冒出了个约旦伊朗?并且被伊朗打得那么惨?
篮球和足球,争过谁是中国第一运动。这两场比赛倒是争出了个结果:并列“第一”。只是这样的“第一”,国人并不赏识。
马来西亚人不明白,2年前中国队赢他们国家队5比1,2年后中国队与他们的国奥队0比0,是中国队退步,还是马来西亚队进步?高洪波不好回答,我想中国足协也不好回答。因为这里面的原因,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进步和退步可以解释的。
1989年高丰文的队伍在最后3分钟,1比0领先的情况下被卡塔尔队连进2球,这个黑色3分钟使得几乎已经登上飞往罗马班机的中国队,又被推了下来。事后我问几个上海队的球员,如果你们在场上,3分钟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他们的回答是“不可能!这3分钟,带带球,倒倒球,两边走走,再回传,怎么也对付过去了。”当时我很认同这样的回答,后来不了。足球如果这么简单的话,许多“偶然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原因就在于,这些看上去偶然的事情,其实里面包含着必然的因素。
再回到中国足球队的“近代历史”。阿里汉的失败,难道只是因为郑智没能参加重要的对科威特的客场的比赛吗?输掉的那场比赛难道只是因为孙祥的边路失误吗?朱广沪的国家队那3个被乌兹别克队打进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任意球,都是因为赛前训练不好的原因吗?中国队自2007年以来连续被新加坡队逼平3次(90分钟),都是偶然的吗?
有些结论,是不应该冒然下的。比如说谁比谁强,谁比谁好。在中国足球的“近代发展史”上,听到了太多这样的结论。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总是一样,重新回到起点上:戚务生的一天1万米好过德国人施拉普那的豹子精神,米卢的快乐足球好过大戚的阴沉的脸,技术流的阿里汉又好过吊尔郎当的米卢,严谨好学的朱广沪好过无所用心的荷兰人,而少帅高洪波上任没几天,打平缺了8员主力的新加坡队,就又有说好过只会闭看录相的朱广沪……我们始终走在熊瞎子掰玉米的路径上,一直用最简单的,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思维在看问题。
“新三期”东南亚之征确实不快乐。过去我们只要用两广联队就能征服的南洋,现在却动用堂堂的国家队都不能凯旋,这是为什么呢?提这样的问题的人,我请他不要忘记这样一个现实:过去的广东,出了多少好球员?再看一看现在的中超广药队,又有几个出生于南粤?!
这是一个“势”的概念。如果我们脱离了这一个“势”,只把历史作一个纵向的简单对比,那是完全错误的。当然,如果把短短两年发生那么大的巨变,则并非“势”能断言的了,应该有更多的研究方向。比如说:现在的国家队,真正代表了中国足球的最高水平吗?换言之,中国足球尽管这么些年来大踏步后退,但是如果我们再把自己仅有的力量不当回事,那么就怨不得别人了。
那支马来西亚国奥队,不久前在上海,还败在中甲的南昌队脚下,1比4输给申花预备队的那场比赛,甚至还被球迷朱骏进过球……马来西亚人提的问题很实在。他们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的困惑:我们是差,很差。但是,还没差到那个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