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震报道 自7月9日开始,至7月25日结束,高二期集训的一个关键词是“封训”。除去在天津的比赛期间之外,在香河长达11天的训练里,高家军只开放了3次,其中还有一次是报到的第一天。高洪波自己在本期集训结束之后满意地说:“我们的集训非常成功,完成了一些一期没有完成的科目。”那么在长达8天的封闭时间里,高洪波到底密练了什么呢?
密练项目一:井田式训练
在最初开放的两次训练里,到场的媒体都忽视了国足训练的5号场地上被淡淡的四条直线分割成了9个区域,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会发现,这样的划分很像周朝时的井田。这是香河基地在集训开始之前专门应高洪波的要求把场地画成这样的,当然高洪波的目的不是为国脚们普及历史知识,这块场地是他专门为二期加练位置技术而设置的。
高一期训练时,受场地的条件和时间所限,高洪波只是在战术课上为国脚们强调了一下位置技术。到了高二期,他终于有时间为国脚们补上这一课。每天上午训练前的战术课上,高洪波将先为国脚们在黑板上讲解不同区域的位置要求,随后再在训练场上按照不同的区域让国脚们站位,传接球。
将球场上分为9个区域并不是高洪波的首创,当年的霍顿在中国国家队的第一课就是给国脚们讲解球在不同区域时防守队员应该采取的防守原则,当年刚当上教练的高洪波曾经与霍顿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也曾经在教练员讲习班上听过霍顿的课,熟悉这一理论自然不奇怪。一名国脚说:“高导讲解的东西和之前外教们强调的差不多,主要是球在不同区域时,我们的防守队形该怎么移动,防守队员该和对方在不同区域保持什么样的距离。但是高导采取的这种方法比较新颖,以前还从来没有外教把场地这样直观地划分。”
对于自己这样的做法,高洪波也给出了解释:“这个理论不是我独创的,以前不少教练也给队员们讲过。至于把场地画出线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加强队员们的印象吧,以前只是靠嘴说,到了场上队员们有时候区域的感觉还是不太强。现在画上了线之后,球运行在不同的区域里面,队员们自然就有意识知道怎么移动了。我们一般是先在业务课上给大家讲,然后在训练里马上就实践,这样能加强队员的印象。”
密练项目二:方框式传抢
位置训练只在高二期的前几天进行了密练,而贯穿整个高二期的训练内容就是方框式传抢训练。2003年高洪波曾经在阿里·汉的国家队出任了一年的助理教练,那是高洪波一次重要的学习过程。荷兰人当年带给中国队新奇的东西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框传抢训练。在我的手中有一份当年阿里·汉时期的训练笔记,在2003年组织的各期训练里,荷兰人给国家队安排最多的两个训练项目一是方框传抢,第二个就是小场的分队比赛。
同样先后与两位荷兰阿里共事的高洪波吸取了这一训练精华,几乎每天国家队的训练开胃菜都是方框传抢。传抢的人数经常变化,但一般都保持传球人多于抢截人两到三人的比例。传球的一方多出的人员在中间,他们负责接应几个边角位置上队友的传球,他们可以两脚触球,而边上的队员必须一脚出球。
高洪波同样对这个训练进行了一些自己的改造,一是他一般都要求三名门将也参加这样的传抢训练,为的是增加门将与队友之间传接球的默契与技术。阿里·汉曾经提出进攻应该从中后卫开始,高洪波更进一步,从门将位置就开始传递。值得注意的是,与吉尔吉斯的比赛里中国队的门将就多次与后卫之间通过传接配合将球转移出去。
高洪波的第二个改变来自于对抢截的要求,与国内传统的遛猴不同,抢截方并不是碰到皮球就算成功,而是被要求必须控制下皮球才能算是一次抢截成功。这事实上最大程度模拟了比赛场上的抢截。
在之前中国的几位外教里,除了阿里·汉之外,2005年的克劳琛也大力推行方框抢截,一名参加了世青赛的国脚这样回忆:"当时在德国的几个月训练里,几乎每天老头都给我们练这个,几乎都要练烦了。"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阿里·汉还是克劳琛都是采取连续长期的重复训练,才让球队在传接球方面收获了明显的效果。没有长期集训的阿里·汉用了一年,克劳琛则用了连续三个月,2004年亚洲杯的中国队和2005年世青赛上的国青队是近几年来比赛场上传接球配合打得最为流畅的两支球队,其中方框传抢功不可没。
高洪波说:"这样传抢训练如果要见到效果,没有长期的时间是不行的。按照国家队现在的集训时间安排,最少要过一年的时间大家才会看到一些明显的效果,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一再和外界强调要给我们一年的时间再看球队表现的原因。而想要固定下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种训练就是要通过反复的强调和练习来培养球员们的传接球意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