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效农,江湖人称“老郎”。郎效农长期任职中国足协联赛部,对中国职业联赛的发展有着极其权威的发言权,被外界称为“联赛专家”、“中超之父”。
珠超公司昨天成立,珠超联赛即将启动,老郎应邀南下广州,与本报记者坐而论道,畅谈珠超新生儿,解读中国足球发展之路。
■ 本报记者 张喆
谈联赛
地区性职业联赛必须建立
郎效农的足球信条基本上可归结为四个字:“联赛为本”。他认为,任何一个足球发达国家必然要有自己一套规模化的联赛体系。
郎效农曾考察过众多国家(地区)的职业联赛,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问一名英足总官员,到底英国有多少个联赛?那名官员说,根本数不清楚,至少有1000多个吧。“我们都说联赛应该是‘金字塔’结构,但英国的联赛何止是‘金字塔’?分明就是一座‘大山’!”郎效农说,“在英足总注册的球员人数有200~300万人,而英格兰地区的人口不过5000多万而已!”
回到中国足球,郎效农认为,目前只有中超、中甲、中乙这三级联赛比较规范,虽然也组织过全国性的业余比赛,但既没有升降级制度对接,也没有固定的赛制,根本不成气候。而中超、中甲、中乙这三级联赛,从队数来说居然是“倒金字塔”结构,这样中国足球怎么可能有足够的发展基础?“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追赶英国,但中国足球要发展就必须朝这个方向走,起码要先从建立地区性职业联赛开始。”
论珠超
摸着石头过河为全国做示范
珠超联赛的推出,郎效农认为是完善中国足球竞赛体系的积极创举。“足球联赛体系的建立,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珠三角地区目前有这个条件,珠超联赛的模式是内地首创,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条路肯定会有坎坷,但我很希望看到这种模式成功,从而带动国内更多地区进行尝试。”老郎说,“现在先搞五人制是与目前的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一下子就搞11人制,无论在场地还是俱乐部的成本方面都不太现实。当然,我们也希望看到11人制的类似联赛未来能搞起来”
除了完善竞赛体系,郎效农认为珠超联赛更大的意义在于给球员提供了出路。“以往国内联赛最兴旺的时候,单是北京注册的足球学校就有100多家,那就是每年至少有几千名球员的产出。俱乐部还有自己的梯队,一年也得出三四十人。一线队每年能上几个新人?那么多的小球员怎么办?有的小孩从此就成了社会的负担。”郎效农说,“有了珠超联赛这样的平台,更多的年轻球员有了出路,同时也能为青少年足球培训提供积极的支持。”
道风格
中国足球必须坚持南北融合
老郎有一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珠超联赛的价值还有助于中国足球风格的确立。
“中国足球素有‘南北’两派之分,这不是人为去区分的,而是地理条件和身体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的。比如说,我们总觉得韩国、日本的足球风格能一直很统一,为什么?实际上这是与他们国土面积不大,他们球员所处的地理条件和身体条件相近而决定的。”老郎说,“中国南北幅员辽阔,但这不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劣势,而是优势。中国足球的风格到底是什么?就是‘南北融合’!”
郎效农坚持这么一个观点:作为中国足球最高水平代表的国家队,“南北”两种风格只能是某一时期由某种来主导,但绝不能缺失其中一种。
“这些年,各级国字号球队中的广东球员越来越少,甚至于零。以广东足球为代表的南派技术风格的缺乏,正是中国足球急速下滑的一个关键因素。”老郎说,“我希望珠超联赛能重新促进南派足球风格的兴起,为今后中国队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