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牌战略糟蹋了国青国少 青训市场崩塌足协难辞其咎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11:29  足球-劲体育

  特约记者严文文报道 国少小组出局无缘世少赛,国青队在泰国友谊赛惨败而归,在奥运会后中国足球一片惨淡的情况下,原本一直是中国足球标杆的青年军,这一次没能帮中国足球挽回声誉。

  实际上,两线青年军原本就不应当承担起挽回中国足球声望的重任,只是在国足和国奥无力争雄的背景下,他们被迫无奈背负了这个年龄层的球队所不应当承担的期待,而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却被忽略———从这一次的溃败,折射的是职业化十余年来青少年培养的漏洞。

  青训市场化加速崩塌

  在职业联赛开始之后,中国足球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发展青少年足球,其中包括在联赛准入制度中规定各家职业俱乐部具有三线梯队,鼓励私人或者企业兴建足球学校,让青训和体校彻底脱钩。这种种政策,加上当时火热的足球市场,在职业化改革初期迎来了一阵高峰,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参加青少年足球的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

  不过,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被一哄而起的繁荣景象所迷惑,足协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力量迅速投入足球的真正动机和可能爆发的潜在市场破坏力,随着国字号球队的失利,以及足球环境的日益恶化,抛弃举国体制,走完全市场足球路线的恶果也逐渐爆发。职业联赛的混乱使市场以牟利为目的的青少年培养动机随即改变,使家长对孩子踢球的前途担忧,使社会资源对足球的投入望而却步。而足协对学校体育缺乏的支持,使得原有与国家教委合作的幼苗被、萌芽杯等传统比赛停办多年,也使得青少年足球的普及面得不到拓展。

  根据中国足协的统计,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指报名参加中国足协U系列全国赛事的球员)2000年萎缩到61万;2005年急剧下滑到18万;至2007年,只剩下3万。主要原因就是职业化之后,各省市的体育局下属的业余体校几乎全都砍掉了“投资大、产出少”的足球项目;社办足球学校由于自身的缺陷,办学思路和方向出现重大偏差,又没有全国性的政策扶持,几乎全军覆没;职业俱乐部除了急功近利的梯队建设之外,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青少年球员的责任,即使承担,也是杯水车薪。结果,萎缩在所难免。

  最显著的就是“社会办足球学校”。职业化初期,在家长憧憬儿子挣大钱思维的推动下,短短4年内,全国社办足校多大4200所左右,好景不长,由于绝大多数足校为职业队输送人才很少,加上长期集中缺失了文化培养,很多球员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家长不再让孩子到足校踢球。2008年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目前只剩下38所社办足校。就连中国足协用来培养人才的中国足球学校,也陷入到了人才危机当中。中国足球学校最鼎盛的时候是在1998年,那时候在校学生有1000人左右,现在不足300人。而据来自中国足协的统计,目前1992年龄段的全国注册队员只有182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足球这些年成绩不断下滑的背后,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却以更快的速度下滑着,如果再没有人重视,中国将真的要面对无人踢球的尴尬局面。”一位基层教练对记者说。

  金牌战略输掉一切?

  青少年足球的人口萎缩,还有部分的原因同金牌战略有关,1995年,总局提出了奥运会“金牌战略”,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一名总局领导提出“在奥运会上一名运动员能够拿几块金牌,培养能够拿金牌的运动员成本低,而足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不能拿金牌就要减少投入”,并作为计划落实下来,很多省市体育局都砍掉了足球队伍。其中最离谱的是山东青年女足,当年山东女足正在外地打比赛,这时总局和山东体育局的命令发到队伍“全队就地解散”,队伍一下子就在比赛外地解散,正因为倡导了金牌战略,足球这个没有希望拿金牌的项目,被一纸行政命令削减了队伍,很多体育局也不得不将足球队从编制中裁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国少出征U16亚少赛专题 

更多关于 国青 国少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