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家队的比赛,国少队和国青队的动态便成为近期球迷关注的焦点。但国少和国青的表现却并不理想,让人们对中国足球的良好期待再次成为奢望。国少队在上周的亚少赛小组赛最后一战中被沙特队逼平,失去了争夺明年世少赛的机会。
要强化战术意识
主帅张宁带少年队有经验,过去的成绩也不错,但这次的国少队我觉得好苗子不多,可能因为不是奥运适龄球员的缘故,(不过,听说准国奥在泰国大输其球,似乎又跟这个没关系。)说可惜,是因为三场比赛都有机会获得胜利,但只在首战中反败为胜拿了三分。
对土库曼斯坦的比赛,是国少最应该完胜对手的。对手只有两三名技术不错的球员,但对方身体差一些,对付大场地比赛,其技术不至于给我们造成太大威胁。但中国队在比赛中节奏掌握得不好,长传冲吊造成了太多无谓消耗,下半时便有不少人抽筋,更有人受伤下场。这是不是体能储备不足的问题,当然也跟打法有关系。
对沙特的关键一战,我们平在心理不稳定,体能同样消耗太大,以至于最后在防对方边路传球时让对手抓住了机会。沙特队员技术好,身体也不错, 九十分钟比赛显得体能充足,更难得的是始终通过地面配合抓机会,打控制,这种打法消耗了我们的体能。不过,面对我方的防守,对手上半时基本没有对我们的禁区构成威胁,这也给了国少队机会。但我队技术上的粗糙和意识上的不足是明显的,一对一能力不足,射门技术不过关,配合意识不强,等等。我们的机会也只是对方后卫的失误造成的。而对方的进球,则完全是我们自己体能下降后造成防守失位,被对方头球攻入,这让我们一直自诩的身体优势变得荡然无存。可惜,真的可惜!
要谋求质的飞跃
国少队的出局虽然让人感到可惜,但这也是青少年培养体系一直以来存在误区的一种真实反映,同样也是对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折射。从大环境来看,现在后备人才奇缺,足球人口越来越少,选材面也就无从谈起,可用的精英球员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国少队表现不佳也就情有可原了。
进入职业化以来,足球后备军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波三折,从初期的足校满天飞,看似青少年培养繁花似锦,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繁荣,这种热度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足校便基本销声匿迹退出中国足球版图。在近几年中,部分青少年的培养依赖于少数足球传统城市的极少数业余训练体制,进而进入俱乐部梯队训练体系,但这种培训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普及,从而也殃及了整个青少年培养金字塔塔基的形成。许多教练员在选拔国少国青球员时都感叹可选择的球员太少了,真正的优秀球员更是少之又少。以现在这批U16国少队的球员为例,身体条件出色的不少,但真正技术出众,有潜质的并不多,这也是我们在与沙特和澳大利亚等队比赛时缺少控制能力的一个原因。
另外,存在于青少年训练层面的问题就更多了。第一就是基层教练员培训不够,训练水平不高,自然球员的基本功,基本技术都不过关,许多错误动作定型,训练内容墨守成规,缺少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另外,青少年训练中的成年化。青少年训练有自己的规律和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更新完美的,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但我们的青少训却往往出现早期成人化的趋势,强调技术少,强调战术多,不注重基本功和意识的培养,反而苦练身体,选材只强调身高,训练中过早进行大场地战术训练,忽视了个体对球的有效控制,这些其实都反映在了实战之中。
从国少队在本届比赛中的表现来看,我们在与沙特队比赛中并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而这里所说的技术就是个人控球护球能力,一对一突破能力以及团队配合时表现出来的传球能力和接应跑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对抗下运用技术的能力。沙特球员在这些方面则高于我们,因而虽然没在进攻上获得多少机会,但其实是控制着比赛局面的。而我们的球员则一味地追求进攻速度,控制不好节奏,个人拿球突破太多,小区域传递太少,长传冲吊居多,有效渗透太少,最终导致体能透支,从而影响了技术发挥。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在青少年队伍中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过由于个别队伍成绩不错而为人们所忽视。当然,在过去的几支国少国青队中,有过一些技术拔尖的球员,速度一流,意识不错,技术也很全面,因而也提升了队伍的成绩,但这样的例子却并不多见,也始终无法成为一种传统而得以流传。
由此看来,青少年培养要谋求质的飞跃,必须冲破固有思维,以革命之勇气,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