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揭密谢亚龙全是高科技 为何说国奥就是自虐狂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09:18  东方体育日报

  专题撰稿 本报驻京记者顾晨

  杜伊科维奇的“下课风波”,注定将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的一个永远无法忽略的重要节点。它的内涵和影响,将随着历史真相的不断被披露,逐渐浮出水面。从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判断,杜伊科维奇和谢亚龙之间经历的从“蜜月”到“离婚”的这段路程,恰恰证明了中国足协一直以来的“战略方针”有多荒谬。杜伊被“绑架”到国家队之后经历的失败,恰恰摧毁了谢亚龙对他的信心和信念,中国足协在反规律的方针指引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这场荒诞不堪的闹剧中,被爆“迟到门”、“很业余”的这位世界第九大教练,很大程度上是这场闹剧的殉葬者。尽管,杜伊也有不可否认的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对于更业余、更有缺点的中国足球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尽最大所能让杜伊帮助中国足球发展,而不是耗费近两年的时光,来证明这样一位世界级教练的不职业。用自己的痛苦来证明别人的错误,岂不是一场更大的悲哀。

  现在再来探讨杜伊的技术含量,实在是一个伪命题。这样一个极有技术含量的问题,早在2006年中的时候,就应该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话再说回来,即便喊一千个、一万个“杜伊傻X”,也改变不了人家带领加纳队进入世界杯十六强、荣膺第九大教练的事实。

  用结果来论证选择的对错,属于比较弱智的方法,所以我更想从选择杜伊的起点上来论证结果的荒谬。因为从头到尾,杜伊科维奇执教中国国奥队,继而出任国家队总教练,用四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始乱终弃”。2006年中的那场翻来覆去、颠来倒去的选帅运动,在折腾中启动了新一届国字号球队的混乱征程。具体过程不再冗述,反正上至埃里克森、特鲁西埃、福格茨、范哈内亨,下至执教非洲小国几内亚的巴特雷斯都卷入到这场“征婚”中。

  征婚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足协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国奥队和08奥运会摆在压倒国家队的位置上,以此为基础展开谈判。这样一个违反世界足球普遍常识的底线,从一开始就吃了诸多闭门羹。以埃里克森为例,瑞典老头确实和谢亚龙见过一面,但是人家滔滔不绝地谈论国家队如何,根本没沾国奥队(欧洲俗称23岁以下国家队)的边。顺带说一句,谢亚龙见到这位世界大牌教练的风范和气度,深感无法操控,所以两人也都逢场作戏而已。

  再以福格茨、范哈内亨等人而言,这些欧洲大牌教练也都言必称国家队,执教一个足球不发达国家的23岁以下国家队,对于这些人的职业威望而言,算得上一种丢人显眼。而对中国足球实际情况有相当了解的特鲁西埃被认为个性强硬,不好相处,对于希望“一切尽在掌握”的谢亚龙而言,也算不上一个安全的选择。综合当时中国足协的标准,价廉物美关键还要言听计从的性格,这样的标准注定了只能从东欧教练中选择。

  杜伊科维奇执教中国队,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归根到底,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在中国足协反常识的理念、反常规的选帅标准下,这位刚刚在加纳队身上声名鹊起的教练能来执教,实在是像中奖一样。那些真正价高物美的大牌教练,是永远无法按照足协的标准来执教的。这样一种反常规的开始也注定了杜伊科维奇在中国队执教经历的坎坷。所谓始乱终弃,从选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李宁iRUN跑步俱乐部 晒晒新败的李宁赤壁001
有奖招募:李宁大篷车宿州、公主岭站记者
平衡木上美女贴身热舞 写感受 赢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