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高大全国足沦为迷惘一代 技术流难觅仅剩一大优势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15:57  新民晚报

  

高大全国足沦为迷惘一代技术流难觅仅剩一大优势

  这一届的国足给人的印象是身材虽高大,脚底却“寒酸”

  编者按四年一轮回,又到梦起点。第九次,中国足球来到了冲击世界杯的关口。雄关漫道真如铁,历史在一次次失利堆积的痛苦中前行。这一次,肩负着希望和梦想的国足将士,将留下怎样的一串足迹?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冲击南非世界杯”。

  身材虽高大,脚底却“寒酸”,仔细分析即将踏上世界杯征程的国足,不难发现这两大最明显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说,福家军是历届中国足球队中最矛盾的一个群体,身材条件最接近欧美球员,但技术在行家眼里却“倒退到上世纪70年代”。如此突兀的现实,使得这批国脚注定成为“迷惘的一代”。

  “高大全”占据主流

  1999年,英国人霍顿率领的国奥不敌韩国,无缘悉尼奥运会。2003年沈祥福的国奥依然难奈太极虎,最终折戟雅典路。经过几年联赛的磨砺,当年的这两代国奥精锐,构成了目前福家军的主力班底。十多年“恐韩症”的深层次影响,加上联赛“身体先行”思路的盛行,使得这两代球员“高大全”的风格变得相当统一,身体条件突出,技术环节弱化。

  目前的国足,球员平均身高超过1.80米,无论身高还是力量、速度等指标,在亚洲足坛均首屈一指。从米卢、哈恩到杜伊,国字号几任外教都对中国球员越来越出色的身体条件赞不绝口。“即便还不能和欧美强队相抗衡,但在亚洲我们绝不会输给韩国、伊朗。”不过,注重身材选拔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球员技术指标的边缘化。国足去年亚洲杯结束后,亚足联在一份技术统计中曾如此总结道:“中国队拥有令人羡慕的身体条件,但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优势所在。”

  “技术流”难寻香火

  回顾国足过去3次冲击世界杯,技术型球员俨然成了最终表现好坏的风向标。1997年戚家军尽管壮志未酬,但1997版国足被誉为史上最强,技术细腻的彭伟国作为中场核心,备受赞誉。而2001年,灵气十足的祁宏成了米卢的最大发现。2005年,尽管哈恩拥有一个全能型的郑智,但荷兰人却将其放在中后卫位置,国足最终小组赛就出局,可谓惨痛至极。

  目前的国足阵中,以连鲁长等俱乐部为代表的北方球员占据绝对多数,而南方球员中,除了孙祥、李彦等上海球员之外,已寥寥无几。随着技术型球员的流失,以往南派足球技术细腻,配合精湛的风格在国家队早已踪影难寻,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快速的边路推进和大范围的长传冲吊。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中国足球金字塔顶尖的国家队,其比赛观赏性逐年下降,和技术型球员的缺乏有很大关系。

  “结构病”深埋隐患

  应该说,从哈恩时代开始,国足已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结构缺失”的周期。太多风格类似球员的集中,使得国家队丢掉了应有的灵气。

  当然,经过十多年职业足球的洗礼和沉淀,目前的这批国脚对职业足球的理解,当在以往历届国家队之上。而郑智、孙继海等海外球员的大赛经验,也将对出征大赛的国足带来极大的促进。在纯粹实力不及以往的情况下,决定福家军能否出线的因素实际上变得很简单,其一,能否发挥正常水平;其二,在场上能否团结一致。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两点,福家军的世界杯征程或许会带来些许希望。

  特派记者徐东海(本报迪拜今日电)

预告-新浪除夕20:00独家视频直播-伊拉克VS中国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