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董路:灰色中的红色 朱广沪改造工程任重道远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22:54 新浪体育

  一分钟,红色的!91分钟,杜威凭借中国足球传统的空中优势为中国队锁定2:1的胜局,而此前50分钟,郜林几乎用同样的方式为中国队首开纪录——两次前场任意球中的两次头攻得手,中国队以“中国头球队”的姿态击败日本,挺进决赛。(欢迎广大网友登陆董路博客)

  胜利尤其是红色一分钟式胜利包括击败日本人的胜利,总归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当
然,纵观全场比赛的整体发挥,再次祭出主力阵容出战的中国队却没有真正充分做到赏心悦目,没有充分做到稳健从容,也没有充分做到条理清晰。

  日本大学生队秉承了日本足球的一贯风格,这种风格溶于整支球队的各个角落并且贯穿于整场比赛的每一分钟;与之相比,实力与能力均占上风的中国队却只能在一些局部显示出一份优势,比如定位球进球,虽然那固然是一份辛苦耕耘后的收获,却也基本上属于是在一种“静止状态”下,仅仅依靠两三人之间的配合便足以完成的;就像若干年前沈祥福执教的国奥队曾经在主场依靠两个角球中的头攻2:0击败叙利亚,而到了客场却只能2:3败北——定位球显然不是足球的全部。

  仅仅相隔几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同样的原班人马,又得到杜威、孙祥等超龄球员的加盟,中国队为什么踢不出

世青赛时那样的比赛了呢?这是人们看过比赛之后心升的一大疑问。实际上,朱广沪正在改造着原国青队,且改造的幅度颇大——阵型由4-4-2转化为3-4-2-1,战术构想与战术实施的本质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一些球员习惯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位置技术和位置职责的要求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重要的是,此前这种改造尚且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更系统、更细致地进行,从这点上说,此番中国队的澳门之行不时显示着几分仓促上马的痕迹。

  中日之战,右盯人中卫杜威、右边前卫蒿俊闵这一侧的防守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仅如此,蒿俊闵边路带球突破传中的特点几乎没有发挥出来,更多的时候,他更像一名标准的右边后卫的角色。这便是阵型改造以及习惯位置改换之后所出现的“后遗症”——在原国奥队中,杜威司职的是中后卫而不是盯人中卫,显然他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新位置(不到一个月前代表中国国家队出战德国队的比赛中,其在这个位置上同样表现平平);

  不过,相比于杜威,蒿俊闵的痛苦更大——这位原国青队的右边锋被朱广沪调整为右边前卫之后,其防守职责增加,有所顾忌的情况下,不敢大胆压上,即使偶然突入前场在由攻转守时又不得不拼命回防,这种攻守兼备的过高要求显然是其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所以中日之战我们看到的不是从前那个脚步轻灵的蒿俊闵,而是一个疲于奔命的蒿俊闵,体力严重消耗之下,助攻个更为少见,而防守也逐渐显示力不从心——

日本队所打进的一球,恰是其在右边后卫位置上动作变形之后出现的一次低级的传球失误所致。

  在中国队战术体系的改造尚且完整成型的情况下,如果场上球员能够具备充沛的体能,也许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弥补;但实际情形是:一来,原国青队球员的体能本身就是一大弱点,世青赛上已有着“中国抽筋队”的称号;二来,出征澳门之前,大部分球员有刚刚参加了全运会的比赛,短时间内连续出战两项密度甚大的赛会制比赛,体能自然会遭遇严峻挑战。中日之战,下半场15分钟过后,中国队的奔跑能力便已经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好在朱广沪的换人调整还算及时。

  球员表现方面,郜林在上半场30分钟之后逐渐找到了感觉,尤其在孙祥、蒿俊闵难以实现两翼齐飞、陈涛又被对手重点看管的时候,他在前场的控球和插上成为了中国队进攻的一面旗帜——上半场5次射门并攻入一球,下半场虽然射门不多却多次为队友做球,而中国队完场前的制胜一球,也是得益于其前场控带球过程中赢得的一次任意球。

  两名后腰表现优劣各半,防守基本到位,但权磊和赵旭日在进攻组织上并没有为队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卢琳的发挥略生于陈涛,盖因其较为充沛的体能和积极拚搏的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后卫线上,尽管因盯人不紧对本队的失球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坐镇中路的冯霄霆还是在很多最关键的时刻显示出了良好的意识和能力,而左盯人中卫汪强的发挥也比上一场更自如一些。

  90分钟大体是一片灰蒙蒙的颜色,但拥有了一个红色的最后一分钟,朱广沪最大的收获在于平时注重定位球的努力没有白费,而其对原国青队的整体改造工程依然可谓任重道远。

  不到24小时之后与朝鲜队的决赛,与其说是技术、战术的考验不如说是体能、意志的考验;中国队在确保防守的前提下,争取利用反击以及定位球谋取胜利是相对现实的策略。客观说,在整体实力以及整体配合上,朝鲜队略微高出中国队一筹,如果在体能和精神上再不能咬牙抗衡,那么届时中国队战胜对手的希望也自然将变得越发微小。(董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6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