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福在矛盾漩涡中挣扎--于根伟上李霄鹏下思路摇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2年12月12日20:26 《足球》报 | ||
尽管沈祥福出征之前一直把巴林四国赛定位为“一次为国奥练兵的比赛”,而且在开赛前的仅有的几次训练中也要求“国家队向国奥队靠拢”……但是,当夺冠的可能在3:1之后逐渐清晰起来的时候,当亚运会失手日本后足协高层的“不满”被重新提起的时候,当奥运预赛抽签揭晓的时候,沈祥福的心态开始变得微妙-- 练兵的同时放不下成绩,锻炼新人的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老将控制场面。于是乎,到底 特派记者李承鹏巴林报道是“锻炼新人”?还是夺取锦标?中约之战暴露出中国队、更准确说是沈祥福心态上的矛盾。虽然在巴林,无论是潘日春还是沈祥福,都坚持向记者说:“我们不在乎‘四国赛’能否拿到冠军,锻炼队伍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然而在这个尴尬时期,谁也不能回避成绩产生的压力,在中国VS约旦并不理想的一战中,下半场中国队派上了所有能上的超龄球员强攻对手,但在27分钟内比对手多一人的情况下未有建树,留下一场尴尬的平局。 心态:不在乎不等于放弃 在国家队开拔巴林之前,足协并没对沈祥福有任何指标规定,从祥福的角度也很排斥“夺冠”一说,“像巴林‘四国邀请赛’这种档次的比赛放在亚洲范围也再普遍不过了”。但由于王宝山1个多月前的惨败,由于此次比赛是明年奥运预选赛前很有针对性的热身,从情理上谁也不能完全割裂成绩的指向性——特别由于月抽签结果——叙利亚将与中国国奥在5个月后再度相斗,巴林四国赛的成绩陡然在中约之战前变得重要起来,这从赛前队里微妙的心态可以看出来。 在巴林,队员的普遍声音是:在刚结束联赛仅一周的疲劳期里远征,成绩差点儿也可以理解。“加之现在国奥征战奥运会预选赛的主力没有最后确定,祥福怎么可能在乎一个含金量不大的冠军呢。”就连出言谨慎的领队潘日春也在“减压”。 然而“不在乎”不等于放弃,中场休息时,用于根伟换下疲劳的李小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成绩尴尬,带队者的能力显然要受到外界质疑。而且,9日的抽签结果必然成为一个风向标,祥福和球队是在得知抽签结果的前提下上场对阵约旦队的,一个主力队员上场前还与记者开玩笑打赌:你说我们能夺冠吗?所以在比赛打不开局面的形势下,祥福派上了本来不准备派上场的于根伟与肇俊哲,表明就是要拿下3分寻找心理优势。 用人:于上李下思路摇摆 对约旦一战上下半场反差很大,而且即使是进行了重要人员调整的下半场打得也并不理想,这出乎国家队赛前的预料。祥福原准备用防守更好的李小鹏领衔中轴线,但于根伟的缺席使国足在整个上半场组织凌乱,在第一场中表现尚可的中后卫郑智在对手更凶猛的抢截下失去中场屏障,赛后他自己也承认:“第二场比第一场打得别扭”,而几名队员也不再把上半场的混乱归咎于体能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彼此之间找不到感觉”。 祥福用于根伟换下李小鹏的目的在于加强进攻,反映出他还是想用进攻打开局面拿下3分,“不在乎冠军”的说法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而在开赛前,队中一位官员在和记者聊天时就说过:“拿下约旦我们就是冠军了。”事实上队里个别队员也在赛前算分。 从首发阵容可以看出,祥福一开始并没有全力夺取3分的想法,他还是想通过李小鹏这名老将的“传帮带”让年轻球员得到锻炼。在赛前准备会上,他也没有特意交代于根伟候补上场,然而因为“再碰叙利亚”的奥运抽签结果,因为约旦队场面上与中国队半斤八两,祥福的想法产生微妙摇摆:上于根伟下李小鹏抢分。这导致于涛在后来被迫打起了后腰,让至少5名队员全力参与进攻。 李小鹏赛后承认:“太疲劳了,加之与队友配合存在一些默契问题,对方抢得又很凶,自己的传球、过渡优势无从发挥,所以被换下去也很正常。” 在开赛前,于根伟曾向记者表示“今天不上场”,但他最终上场证明祥福不得不在“锻炼新人”之外考虑另外的因素,于根伟上场是个“临时”的变化,祥福还是想拿下3分争取冠军而非仅仅“锻炼新人”。至少,在掌握冠军的前提下,祥福可以放手让新人在第三场比赛中一搏。 新人:难得锻炼 祥福在巴林的每次队内会议上都强调:锻炼新人是此行的重要目的。 然而由于上场阵容的“混编”,至少在前两场比赛里新人没有得到高度锻炼。 由于前两场比赛李金羽一直担纲主力前锋,于涛、曲波、杨林3名前锋并没有太多锻炼机会,上述3人上场时间均未超过一半;在中场,除了孙祥因顶替徐亮担纲左后卫保全两场上场机会外,胡兆军、王新欣、路姜、陆丰、吴坪枫也没有打足180分钟时间,阎嵩甚至至今没有上场;后卫线上,由于杜威有伤、徐亮首场表现不佳遭致批评,新人中只有曹阳打满两场比赛。 在国奥队伍中,只有曹阳、孙祥及门将杨君打满180分钟,“锻炼新人”的目的并未达到。相反,郑智、徐云龙、李金羽、杨璞、于根伟、肇俊哲6位“老将”场场都上,证明成绩在祥福眼里并非不重要。然而,虽然用了更成熟更稳健的“老将”上场,却没有在对约旦一役中收到预期目的,这种尴尬对沈祥福来说可想而知。 就像亚运会前的“缩水集训时间”一样,祥福很难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按他的设计,巴林“四国赛”就是一次完全练兵计划,为了明年的奥运,他不会去考虑短期利益。但在这个时期,他无意识地被迫进入一种“不确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