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刁勇 武汉专电 男篮亚锦赛小组赛第一阶段打完,三场完胜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中国男篮的怀疑,因为中国男篮替补席上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用一位篮球老记者的话说:“男篮除了5名主力,其他人不会打球。若让替补打,小组赛肯定出不了线。”我们标榜为职业的CBA联赛已经16个年头了,依然在靠老将支撑,为何迟迟培养不出下一个姚明,下一个胡卫东呢?
现象——
替补成漏斗,上场就被狂追分
“一上主力就拉分,一上替补就被追分。”这是男篮三场小组赛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对巴林、菲律宾还是阿联酋,中国男篮的替补席都没人有持续稳定的发挥。
小组赛最后一个对手阿联酋队,基本上就是上个月参加深圳大运会的阵容。在大运会上,以CBA“菜鸟”和学生军组成的中国大运男篮,还以85∶80战胜对手,可见这支阿联酋队的实力之孱弱。
正是因为对手实力太弱,中国队干脆“雪藏”了王治郅,其他主力球员也逐渐被放在替补席休息。孰料主力下场后,中国队替补球员的表现很不给力,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被阿联酋队打得没有脾气。面对身高比自己几乎低一头的阿联酋内线,替补上场的张兆旭和苏伟(微博)能够轻松摘下篮板,却没法得分。张兆旭在一次篮下强攻中甚至出现连摘三个篮板却没有把球打进的场面,看得现场观众直跺脚。“这两人基本功也太差了,你看这手硬得,像两把叉子一样!”球迷恨恨地说。
而相比于替补内线的不给力,替补控卫则更是成为了中国队最薄弱的环节。“你发现没有,刘炜(微博)或者孙悦在场上还好一点,一旦他们下去了,中国队就乱了,替补席上根本就没有能帮助球队稳住阵脚的后卫。”央视转播嘉宾张卫平对记者说。
下半场,中国队不得不再次派上主力阵容,才重新确立比分优势。赛后,中国队的年轻后卫于澍龙承认,年轻球员在场上的表现确实与老队员有很大差距,还不具备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的能力。
争论——
有人怪外援 有人批体制
CBA职业化已经16个年头了,但最近七八年来,几乎没出什么人才,国家队打来打去,担纲的还是那几个“老家伙”,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此,外界的声音大抵分两种。一种责怪篮协的外援政策,剥夺了国内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
比如原江苏南钢俱乐部总经理周伟就认为,CBA联赛中,各家俱乐部最关键的时刻,球都是在外援手里,国内球员没有机会在关键时刻展示自己,长期自信心受到压制。他认为CBA应只找一名外援,并且一定要保证国内球员,特别是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
亚锦赛期间,记者碰到了一位参加教练培训班的篮球教练,他也认为外援太强势,阻碍了CBA的健康发展。他说:“很多人说跟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打才能获得提高,不过大家想一想,现实中如果小学生跟高中生在一起打球,不管打多久,小学生的进步都很有限,因为在场上小孩子根本接不到球,所以在目前CBA外援水平高出本土球员太多的情况下,限制还是很有必要。”
而同时,也有许多人将中国人才匮乏的现状,归咎于中国篮球(微博)现行的培养体制。
前国家队后卫张云松(微博)说,“在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上,我们有些过于追求高大化了。一些很好的后卫球员,在初中、高中阶段,往往因为身高不足就被淘汰了。”张云松举例说,“历届韩国队的后卫都有一样的特点:追求快速、准确以及具有大局意识。这说明人家在后卫的培养上,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一直延续着统一的模式。反观中国男篮联赛CBA的16家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队的后卫特点都不一样。”
一位在位的CBA球队主帅认为:“如果你有好的本土球员能培养成队内王牌,既积累了人气又削减了成本,俱乐部当然喜欢。但问题就是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再加上传统的体校模式,培养出来的年轻球员不堪大用,俱乐部为了短期获利只能聘请高水平外援来保证成绩和票房。与其去探讨外援,不如关注如何改变我们国内球员的培养模式,如何让我们的年轻人有更好的身体、技术、意识和战术素养,否则你联赛没了外援,也就是一群菜鸟在瞎胡闹,本质上对提高整体篮球水平没有任何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