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孟晓琦9月14日立陶宛报道 所有人都以为,那个时刻已经到来。刚刚热闹喧天的球馆里,被激烈和兴奋刺激了两个小时的东道主球迷还没有完全散去,那种被持续不断鼓噪声、加油声发酵的空气,还零星地有几缕钻进人们的鼻孔里。球场一角的混合采访区里,几十位脸上挂着奇怪表情的记者,却没有谁张嘴发声。半是期待,半是紧张,等待着那个时刻,等待着那个人。
德克·诺维茨基来了。德克·诺维茨基,或许这就走了。
“我的未来,依然有可能代表国家队参赛,但是我首先需要休息。”
这是诺维茨基的第141场国家队比赛,也许赛前会有很多人这样暗示自己:14号,第一。这么想的,绝对会是他的铁杆粉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小鼓,砰砰响着:“万一输了这场球,德克会不会……”
这场球,德国队大战立陶宛,欧锦赛复赛的最后一轮。时间,当地9月11日晚。地点,维尔纽斯城北的西门子体育馆,立陶宛队的主场。win or gohome,这是德克永远不陌生的一句话,即便不是在NBA,即便只是当他穿上德国队的战袍时。三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小组赛最后一轮,他和他的队友们面对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情形。要么晋级,要么回家,对手不偏不倚,恰好也是东道主。
结局,竟然也是相同的。这是大多数人想要得到的结果,立陶宛队获胜,立陶宛队兴高采烈地晋级八强。这又是更多人不想看到的结果,德国队出局,德克有可能彻底告别德国国家队。一个很容易让人灰心的预兆是,这场恶战之前的那场比赛,土耳其对塞尔维亚,特考格鲁在赛前就已透出倦意,如果土耳其队被淘汰,那将是他代表国家队的最后一战。德克,难道真的要步他后尘?
当终场前47.9秒凯曼两罚不中时,燃烧了一晚上的德克,眼神已经黯淡下来。最后时分,他甚至失去了主动要球的欲望,只是看着身材矮小的队友沙法齐克,很无助地冲到前场投篮。他不见得在做决定,他却知道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他那有些残缺的奥运梦,再没有机会去织补了。再等五年?他就是38岁的老头了,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基德那样的耐心。
待他接受完官方媒体的采访、拖着蹒跚的脚步来到混合区时,记者们就跟被磁铁吸引般,几乎在一秒钟内聚成了大大的一团脑袋,看清看不清的,先把手里的摄像机、录音笔举得高高的,生怕露了一句这可能的临别赠言———
“我现在并没有那种就此退出国家队的念头,也可以说,我未来依然有可能代表国家队参赛。但是,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先有一段休息的时间,过去的这一年太漫长了。至于今后,我可能需要每次只做一年的决定,所以我现在自己也不清楚,2013年(欧锦赛)我究竟会不会参赛,”问一句答一句地,德克艰难地吐出了这些话语,他的语调,比平时还要平缓,比平时还要沉静,可他的眼睛竟然不敢多眨,多动一动,似乎就会有些东西夺眶而出。德国人,原来没有那么坚硬。
这种表情,跟他比赛开始前呈现给别人的,简直都要判若两人。不知何故,这场比赛双方球员介绍完毕、准备奏响双方国歌时,德克才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急匆匆地从更衣室里走出来。走到一半,立陶宛国歌已经奏毕,马上轮到奏响德国国歌了。德克一蹬腿,索性一溜小跑,回到了队友的行列里。那时,他的脸上还尽是那种熟悉的冷,让人觉得难以侵犯的冷。
他或许是希望,自己能够积蓄足够多的杀气,因为这场众寡悬殊的战斗,德国队不仅需要赢,还需要赢够11分,才能保证杀入欧锦赛八强,才能为了一张奥运落选赛的门票继续奋斗。这么去比较,他们的难度,还要甚于在北京。只可惜,这样的冷,终究被容纳一万多人的球馆里近乎疯狂的热度吞噬了去。
2008年的失利夜,他选择了通宵狂欢,也许是放纵,也许是麻醉,但他必定相信自己还有下一回。2011的这个夜晚,他恐怕是真的明白,失去的东西,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他是天王巨星,他是年轻人的楷模,我认为他还会出现在国际比赛里。”
德克进了更衣室,进了他可以无所顾忌释放自己情绪的小盒子里。留在外面的人,心里愈发变得沉甸甸的。不甘心,不忍心。
假如这是他的最后一战,就留下了太多不完美。德克很想赢,可是东道主比他更想赢,他们当然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一切能够想到的围困诺维茨基的办法,他们真的都搬出来用了。
车轮战,四个人轮番招呼德克。身体战,立陶宛队的替补前锋扬库纳斯几乎每一次防守,都像是跟德克进行着一番不动胳膊的搏斗。干扰战,德克只要一拿球,满场的喇叭声嘘声就会铺天盖地,现场大屏幕上,甚至会显示这种山呼海啸的分贝数,106、108、110……终于,德克从来例无虚发的罚球,有一个很结实很离谱地重重砸在篮脖子上,弹了出去。
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运动战中的投篮也始终找不到准星,跳投不进,三分球不进,连篮下的强攻也不会,17投4中,是他最后交出的答卷,媒体席上坐在记者身旁的一位德国同行,从下半场开始,只要逢着德克投篮不进,他的拳头就会在空中狠狠地划出一道愤怒,还要伴着几句让他面红耳赤的吼叫。当然,他是冲着立陶宛球员和裁判吼的。
旁观者压抑不住,身在其中的德克也快被点燃。跟对手的一次次角力,他至少有一半是吃了亏,因为立陶宛球员根本不在乎被吹犯规。第三节结束前两分钟,德克在篮下与对方新人瓦兰丘纳斯再次发生身体冲突,瓦兰丘纳斯倒在了地板上,德克却还有些不依不饶,冲着对方怒吼了一句。只是,大局已定。
很注重风度的德国队主教练鲍曼,后来在新闻发布会上还很有风度地替弟子进行技术剖析。“我们在赛前就提醒过德克和凯曼,让他们在接球后尽量快地做动作,因为对方的逼抢会非常凶,”鲍曼那时候的表情,跟十几分钟前德克在混合区说话时的表情,简直是一模一样,平静,强迫下的平静,“他们习惯了打NBA,接球后会有其他队员帮你拉开空间什么的,可这里是欧洲篮球,他们的反应的确不够快……”
从2003年接手德国男篮至今,鲍曼与德克已经共行八载。巧合的是,他的名字也叫“德克”。54岁的德克和33岁的德克,在过去的这8年时间里,一起夺取过欧锦赛亚军,一起圆了奥运梦想,如果要说德国篮球界最不愿意看到德克离去的人,一定就是这个德克。
“我心里当然清楚,德克为德国篮球付出了多少,”从更衣室到新闻发布会场那一两百米距离,鲍曼的脑海里,或许已经浮现了很多场景,过去的,将来的,令他感动的,令他伤怀的,“你们应该记得,德克是刚刚打完一个NBA赛季、而且夺取了总冠军后来参加欧锦赛的,过去一年他打了超过100场球,回欧洲后却只是跟我提出休息十天,在我看来,那些效力NBA的欧洲球员,99%都做不到这一点。我敢说,他绝对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好的篮球运动员之一,甚至可能就是最好的那一个,他是一位天王巨星,他又是年轻球员的楷模……”
鲍曼无疑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精心挑选的德国新一代年轻球员们,是以怎样的眼神关注德克的,又是以怎样的决心去追赶德克的。本津,被称为“下一个德克”的新秀,欧锦赛上一直担任德国队的首发小前锋,对立陶宛一战拿下18分,比自己的偶像还要多两分。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比赛结束后,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德克身上时,他却是一瘸一拐地从不远处走过,一只脚上缠满了胶布。
所以,鲍曼也比任何人都想挽留德克。“这不是德克的决定,但我个人的感觉是,德克还会为德国队继续比赛的。不是明年,因为明年……但也许会是2013年欧锦赛,他还会继续展现他的能量,他还会去帮助下一代球员,”他知道,德克很快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不止他一个人的,可能会是每一个人的:德克,请别说再见。
新浪为《篮球先锋报》独家网络合作伙伴,该报提供所有内容,其他网站和平面媒体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方式变相传播,违者负法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