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 记者 楼栋
林家的教育方式或许能给东方父母一些启发
“只有做有兴趣的事,才会什么都不怕,决心做到最好”
上海报道 “大家好,很高兴能来中国参加NBA的活动,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以及拜访我外婆的故乡。”昨天下午,上海浦东机场国际到达出口处,林书豪一开口就给所有接机的中国记者一个惊喜,这个23岁的“ABC(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居然开口就是流利的普通话!只停顿了一秒,他接着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的中文还不够好,所以下面要用英语。”众记者善意地笑了,连说没关系,大家都能理解,他能说上那一段已经不容易了。
无论换了谁在现场,都会对这个从未谋面、不同国籍的大男孩产生这样的第一印象:很有家教。如果知道那段中文还是林书豪特地让爸妈先把要表达的意思精心翻译成中文,再标上音标背出来的,就算你从未见过这个NBA金州勇士队的7号后卫打球,从没听说过NBA有这么一个华裔球员,也不了解他哈佛毕业的学历背景,但至少会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句:这孩子教育得真不错。
这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问问给他标中文音标的父母吧。
花钱教小孩学钢琴愿意
给小孩请篮球教练的又有几个?
2010年夏天,这个在旧金山出生长大的哈佛毕业生成为当地金州勇士队的一员,对当地华人而言,那种兴奋不亚于2002年所有中国人看到姚明进入NBA。
在机场嘈杂的环境里接受采访,林书豪有问必答,让人感觉到的是东方人的礼貌谦和,这当然和他知识分子的家庭环境有关,然而他父母还认为,儿子的为人处世,包括上哈佛、成为NBA球员,根源还是从小对他“不同于传统东方家长”的教育方式。
东方的家长一般都愿意花钱教小孩学钢琴,有多少愿意花钱给小孩请篮球教练?林书豪爸爸林杰明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把大部分中国孩子的家长都问倒了。“我们就花钱请了篮球教练,所以他的基本动作一直很好。”林杰明说。
千万别以为林家也为孩子设计了一条丁俊晖式的造星之路,直到林书豪大三决定冲击NBA以前,他父母从没想过儿子会成为职业球员。相反,林书豪小时候,也有被逼着苦弹钢琴的经历,而且持续了五六年之久。“但是最后没有练下去了,因为浪费钱,浪费时间。”妈妈吴信信笑着说,“没兴趣,就没有意义了。只有做有兴趣的事,才会什么都不怕,才会有决心把一切做到最好。”
凭孩子的兴趣教育,这就是林书豪父母过去20年的教育方式。听起来让所有孩子羡慕,也让所有父母吃惊:凭孩子的兴趣,这能行吗?
打球带来一连串良性效应
功课更好 身体好 没时间出去学坏
答案是肯定的。全凭孩子的兴趣“放羊”,肯定不行,林书豪的父母这套“凭兴趣”的模式,大有学问。
林书豪从小就和老爸、哥哥、弟弟一起打篮球,吴信信相信,儿子有打球的天赋,“但是从他初中开始,我们就对他在学习成绩上有要求,要求成绩全部得A,就放开时间随便他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最简单不过的拉钩约定,但这不是孩子单方面承担的义务。在这过程中,林杰明夫妇一直随时关注、帮助着书豪的成长。十年级时(相当于高一),林书豪就能加入校队一队,和大两岁的高年级学生打球,但是同时学习压力也加重了。“这时候,我们能帮助他补习功课,比如学数学,就尽力帮他学。他妈妈接送他打球,在家里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再忙也全力支持。”林杰明说。
这在林书豪身上起到了一连串的良性效应。“首先,孩子的功课会更好,为了打球会更积极地做功课,并且养成按时完成的习惯。第二,身体好,他们兄弟因为打篮球的关系,高中时牛排吃得就比其他孩子多。第三,学会了通过体育运动缓解压力这个办法,功课压力大的时候打打球,能够释放压力,缓解心情。还有第四点,功课、打球占用的时间久了,就没时间出去学坏,什么酒精、毒品啊……”
打球中学做人的道理
人格培养重过对球技的要求
不难理解,林书豪就是这样从哈佛毕业的。他的大学教练说,这是他教过的成绩最好的校队球员。“以后就算不打篮球,从哈佛毕业的,找个工作应该不会太难吧。”吴信信笑着说。不过,这种教育方式让林书豪父母更骄傲的方面,还是让孩子在兴趣中逐渐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林杰明举了个例子。高一加入一队遇到比自己更强的对手,林书豪打不过,会发脾气,踢椅子。尽管教练喜欢这个聪明的弟子,鼓励他还来不及,但父母却会要求教练罚他去角落罚站。“我们对他的人格培养,重过对球技的要求。”
林杰明说:“在社区打球的时候,有人说东方小孩不会打球。我跟他讲,别人怎么说不用在乎,我们做好我们自己的。没想到,他最后真的成了NBA球员。”
“可能对东方父母有用的一点启发是,我们更注重孩子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吴信信说。
最专业最火爆 随时随地看NBA 上手机新浪网:nba.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