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奇迹。上海女篮在昨晚结束的联赛末轮较量中客场65比71不敌辽宁,最终带着6胜16负的战绩结束赛季征程,无奈接受降级的命运。
回望整个赛季,胜利的喜悦和球迷的力挺,对于这支在12支球队中排名倒数第二位的队伍而言,似乎都是“稀罕品”。姑娘们挥洒汗水和泪水,留下的印记却只有那可怜的39分——WCBA史上最低分。
这已是命运多舛的上海女篮在最近9个赛季第三次降入乙级。未来,这支球队还有谁来守望?
资金滞后运营艰难
本赛季,一直致力于打造“篮球城”的宝山区正式接管上海女篮。这种一线运动队与区县的“联姻”,被视为理想模式在整个体育系统推广。
赛季前的出征仪式上,上海女篮俱乐部总经理王旻曾感慨:“没有了后顾之忧,球队更应学会珍惜与感恩。”只是,连俱乐部管理层也不曾想到,区县接管与解除后顾之忧间的等号,划得远比想象中艰难。
按照俱乐部的盘算,经营一支WCBA球队的费用为每赛季300万元至350万元。这其中包括引进一名水平不错的外援,开支在100万元左右。由于政府经费审批手续相对复杂,俱乐部又没有其他来自票务、广告上的收入,资金迟迟无法到位,让上海女篮的整体运营陷入困境。
在WCBA全部12支球队,除了以国手为班底的沈部和八一外,唯有上海女篮没有引入外援。王旻毫不讳言:“资金紧张是主要原因。”赛场上,没有外援吃亏不少。场外,少了资金作为坚实后盾,每场5位数开销的主场空调只能关闭,其他运营成本也都能省则省。
空旷看台无人喝彩
如果资金问题早点解决,上海女篮的日子会好过不少。不过,即便引入有实力的外援,不再身陷保级圈,女篮在上海关注度极低,恐怕仍是难以改变的现实。
本赛季,上海女篮的主场依旧设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体育馆。馆内硬件设施不比源深体育馆差,但论人气,寥寥几十人的空旷看台着实冷清。主场收官战当天,看台上只有五六十名观众,其中还不乏球员家属和工作人员。球员在场上奋力拼抢,拉拉队在场边激情舞动,却难以博取一声欢呼和回应。
“上座率整体很低,有时只能组织些观众。以前还有少数学生来看,现在放假了,观众更少。”球市如此惨淡,俱乐部工作人员也很无奈。整整一个赛季,印有票价的球票都从未公开发售。俱乐部本希望通过向高校团委和社区赠票吸引更多球迷前来捧场,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
每场必到的上海男篮球迷会会长俞剑,最能感受到男、女篮球场氛围的巨大落差。最后一场女篮主场赛事,他曾向“大鲨鱼”球迷会的会员发出观赛邀请,但最终只有不足10人前来“友情”支持。“球馆离市区有些远,球队成绩也不好。”他摇着头说,“没办法,球票送都送不出去。”
面对少人关注的现实,俱乐部管理层似乎已习惯了孤独。“女篮市场开拓的确比较困难,培养球迷不是一两天的事情。”王旻表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号召队员学习女篮5号的精神,力争打造一支符合城市形象的队伍。”
双重身份体制困扰
抛开资金、氛围等客观因素,困扰上海女篮的还有体制上的困惑。“究竟应该把球队重心放在提高联赛成绩,还是着眼于为全运会锻炼队伍?”这道“无解”的难题,连王旻这样的俱乐部高层都很“纠结”。
“纠结”的源头在于眼前这支上海女篮,实际上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不仅要以职业俱乐部的形式征战WCBA联赛,同时也承载着代表上海出征全运会的重任。在整体水平不算高的联赛里,在球队本身底子就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兼顾两者并不容易。
“如果从俱乐部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联赛,我们会考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引进高水平外援,增加联赛观赏性等方面。若是从备战全运会来说,我们则会选择引进高水平外教,重点培养本土球员。”对于目前难以兼顾的处境,王旻用引援工作举例子,“我们缺钱,但并不缺眼界。目前来看,我们可能还是打算引进一位高水平的中锋外教吧。”
距离联赛结束尚有两轮就做出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上海女篮在未来一两年内,已有意将重心转向备战2013年全运会。随着联赛结束,球队从WCBA降入乙级联赛,这种选择恐怕也将变得更加“理所当然”吧。
本报记者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