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伟大的赢家牺牲更多 NBA再难有人成为伯德魔术师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15:51  体坛周报

  有关篮球的纪录片并不多,像《火爆教头草地兵》这样的佳作更是甚少。不过现在,在你的目录之中或许能够加上这样的两个作品,ESPN拍摄的《胜利时刻:雷吉·米勒和尼克斯的往事》以及HBO摄制的《魔术师和伯德》。

  体育运动的魅力令得导演更愿意用纪实的手法来进行拍摄。我想,其他运动中也不会出现雷吉·米勒这样的球员,在比赛中和斯派克·李这样的大人物来一场骂战,而这,却恰恰是《胜利时刻》这部纪录片的主题。这部纪录片播放后,人们似乎突然产生了一种怀旧情绪,怀念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NBA篮球。

  那个年代的比赛的确更讲究身体对抗,比赛强度也更大,但那是联盟无可置疑的低谷。当时的NBA,正处于乔丹第一次退役之后的彷徨之中,还记得1994-95赛季的总决赛么?或许你只记得与总决赛第五场比赛同时爆发的OJ·辛普森大逃亡事件?或许只记得《体育画报》那个醒目的标题:为什么NHL这么棒NBA却这么烂?

  当然,如果你真的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你会留意到纪录片中麦迪逊花园广场的一些细节变化。是的,在1994年季后赛之后,NBA联盟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将23英尺9英寸(7.25米)的三分线缩短到22英尺(6.7米)左右,这让花园的观众席显得离赛场远了些。

  为什么改变?为了遏制场均得分的暴跌,在之前一个赛季,NBA的场均得分暴跌了近4分,这是自1970-71赛季以来,联盟单赛季场均得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作为神射手,米勒对规则的改变并不感冒。在他看来,真正的射手,能适应真正的远投。这种改变最终也没有阻止场均得分下滑的势头,改革的唯一效果,就是让更多的人敢于去投三分,在改变的当年,NBA赛事的场均三分球出手从9.9次暴增到了15.3次,并再也没有倒退回原来的水平,即便是三分线在1997年又被改回到了原来的标准上。

  雷吉·米勒的愤怒的结果是什么?是他在那一年季后赛与尼克斯队东部半决赛第一场中的神奇表现,他在8.9秒的时间内拿下了8分,包括连续的两个三分球,完成NBA史上最惊人逆转。

  同样,《魔术师和伯德》这部电影,也很好的为我们揭示了,两位超级明星当年是如何在愤怒中成长前进的。

  对于伯德而言,愤怒来自于记者对于他父亲自杀新闻的纠缠不休,以及因为他的肤色,人们对他的质疑。在联盟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超级巨星需要像拉里·伯德这样三番五次的证明自己。即便是伯德的队友,至少马克斯维尔在最初就曾经怀疑过,这个大个子白人是否一如人们说的那么出色。

  至于魔术师,我们恐怕从没有想过他也会愤怒,笑容和美妙传球一样,都是魔术师的商标。但任何面带笑容的人也有他愤怒的时候,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在1980年的总决赛(当时还叫世界冠军系列赛)第六场,当魔术师得悉大鸟在最佳新秀的评选中压过自己时,那副面若冰霜的表情。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随后的这场比赛中,魔术师能拿下42分15个篮板以及7次助攻。

  而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埃尔文·约翰逊,这个来自密歇根的淳朴男孩,为什么变成了后来的“魔术师”。名记者查理·皮尔斯曾写到,贪欲、自傲以及对于性的渴望最终导致了这种改变。魔术师约翰逊在片中也承认,“这种说法或许是对的,‘魔术师’的自负吞噬掉了那个淳朴的‘埃尔文’,如果没有那种欲望,我不可能最终拿到五个总冠军戒指。”

  这或许就是要成为最伟大赢家的代价,而这也是如今的比赛中最缺少的,现在很少有人愿意牺牲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来成为最好的那个人。

  (ESPN专栏作家 JA-阿丹德)

   最专业最火爆 随时随地看NBA 上手机新浪网:nba.sina.cn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NBA专题

更多关于 NBA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