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锐观察:NBA“内伤”分析 大个子为何多成玻璃人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08:01  新浪体育
深锐观察:NBA“内伤”分析大个子为何多成玻璃人

继奥登之后,另一位备受瞩目的内线天才格里芬也难逃“内伤”厄运

  新浪体育讯 现象 内伤

  格里芬千呼万唤的状元归来以赛季报销告终。继奥登之后,又一位备受瞩目的内线天才轰然倒下。大个子,怎么了?

  文/周旭

  得知格里芬赛季报销的时候,脑海立刻闪现出风格各异的讥讽,譬如ESPN毒舌比尔-西蒙斯的雄文《状元快跑》,譬如“禅师”菲尔-杰克逊新近发表的“因果报应论”(指快船老板作恶太多)……

  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尽情嘲弄有着烂膝盖历史的快船和开拓者;让我们抵着民族主义的炮火讽刺姚明和易建联是玻璃人;让我们大声宣布肯扬-马丁、夸梅-布朗是水货……或者,干脆嘲笑那些大腹便便的总经理们其实只是打酱油的。

  等等,打击面是否太大了些?内线似乎很久没发生好事情了,宝贵的状元签正急速贬值,以“水货,玻璃人,水货,玻璃人”的状态循环往复。与此同时,外线球员却急速兽化——这只是上帝的玩笑,还是有其必然规律?仔细翻阅选秀谱,我们发现事实远比“诅咒”更严重。

  每一届大个子都是玻璃人?

  我们初步的研究样本是自1998年-2007年的前十顺位新秀(2008年、2009年球龄太短),时间界定在2009-2010赛季之前,从中筛选出主要充任大前锋或中锋位置,且至少被纳入球队轮换阵容的大个子球员约29个,其中未出现重大伤病,或未曾单赛季缺阵10场比赛以上的仅有诺维茨基、霍华德、巴尼亚尼和诺阿4人(巴尼亚尼新秀赛季缺席17场比赛主要因为阑尾炎)。

  事实上,其余25人有过半数曾出现危及职业生涯的重大伤病,问题大多集中在脚踝和膝盖的骨头、韧带等。1998年的奥洛沃坎迪、拉弗伦茨;1999年的布兰德;2000年的马丁、斯威夫特和米姆;2001年的夸梅-布朗、钱德勒;2002年的姚明、斯塔德迈尔;2003年的卡曼;2004年的奥卡福;2005年的拜纳姆以及2007年的奥登都被伤病极大的影响了职业生涯走向,剩余11人至少都是小伤不断,不乏曾单季缺阵逾20场比赛者。

  能在NBA选秀前十位被摘走的内线球员,要么被认为潜力无穷,要么已经在NCAA证明自己,无论作为未来主力培养还是发挥即战力都应为上佳之选,结果却是普遍的大面积伤病——这时若再去挖苦可怜的总经理和球队魔咒,或者感慨高位秀沦落,显然有失客观。

  幸存者

  细细检索较为健康的“样本”,还是能找出些许规律。

  第一条规律非常清晰:外籍白人大个子相对而言更为健康。诺维茨基几乎算是铁人,职业生涯鲜遇伤病,新秀赛季之后即坐稳首发,连续十年合计仅缺阵28场。巴尼亚尼同样健康,当然他的职业生涯才刚开始。选秀顺位未能进入前十,但有全明星水准的奥库、斯科拉也算是大致保持健康。至于博古特和小加索尔,身材和风格上都更接近美式打法,前者受伤病影响也相对严重,后者则有待时间考验。

  第二条规律是身材相对灵巧纤长的内线,为伤所困的概率相对较小。美国本土球员里波什、诺阿们都只是小伤小病,奥尔德里奇则成了波特兰内线唯一坚挺的男人。

  要说又“剽悍”又“健康”,近年似乎只有“魔兽”霍华德,但此君天赋异秉,实在无法以常人论——况且,目前也只熬过5个赛季而已。

  身体密码

  相比美国本土球员,外籍白人球员通常具有基本功扎实、倾向外线作业的特点,本土灵巧型内线则体重较轻。

  《深锐观察》曾选出当今中锋四小强(拜纳姆、小加索尔、洛佩兹、奥登)与上世纪90年代四大中锋做比较,若去掉同样无法以常人论的奥尼尔,四小强体重平均要比前辈重近15公斤。无论如何批评内线技术粗糙,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如今的球员至少在肌肉上比90年代又有了极大提高,这点在外线球员身上也能得到印证——看看面孔稚嫩,却已是魔鬼筋肉男的克里斯-保罗,敦实如小钢炮的德隆-威廉姆斯,善用大屁股开路的卡梅罗-安东尼,更不用说每次突破都像拿板砖拍人的勒布朗-詹姆斯……

  更先进的训练方法,更科学的饮食搭配铸造了一个个健美先生,然而相比肌纤维一练就粗,骨骼、韧带的强度却很难通过训练大幅提升——这更依赖于人类千百年来的DNA遗传(实际是在退化)。当外线球员通过增重来增加对抗性时,令内线球员尴尬的情况出现了——他们不得不为承受更强对抗而增加肌肉,却又无法抵消业已超重的身躯为骨骼带来的压力。

  回顾篮球历史,曾统治篮下的“指环王”拉塞尔放到今天不过是罗伯特-霍利的体型,与加索尔身形相仿的张伯伦大杀四方——从这个角度来说,先驱们是幸运的,他们远离了今日肌肉横流的世界,更容易在统治力和健康之间寻找平衡。80年代健康问题其实已经凸显,尤因、奥拉朱旺都在职业生涯前段遭遇伤病侵袭,到了晚期,更是满身伤痕。不过,他们至少还能在巅峰期有所作为。

  对于今日的球员(尤其是大个子)而言,过早进入职业比赛或也成为伤病诱因——这意味着因技巧性不足而更容易导致受伤,以及身体尚未准备好迎接高对抗。

  美国医疗人员曾对女篮较高的膝伤比例做了研究,其中有几项推论可以直接照搬男篮——运动较少,不善自我保护(进入联盟过早,基本功不扎实);骨骼无法承受大量冲撞(内线体重超负荷),以及未经证实的联想——女性月经期大量荷尔蒙分泌有降低骨骼密度的作用,而NBA对于类固醇药物并无严格限定,这些能迅速增加肌肉的激素类药物,极有可能影响骨骼健康。NBA球员有多少曾使用类固醇?美国媒体也曾多次尝试调查,却大都无功而返。

  比赛变化

  虽然尚不如上世纪80年代,但如今比赛节奏比90年代末还是有所加快,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拉塞尔时期的快打旋风还是80年代Show Time,大个子承担的更多是抓下后场篮板,长传,看队友得分的工作,如今的巨人们却不得不更多地与小个子一起下快攻。

  拜纳姆被湖人视为瑰宝,除了其中锋体格和良好手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可以毫不费力的跟上湖人的快节奏——然而,灵活性和速度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身体零部件有相匹配的承受力。另一个现实是,大多数高顺位内线,十来岁便会被作为校队核心,和一众飞毛腿小子玩折返跑——积劳成疾,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概括。

  篮球运动从职业化至今,规则变迁的大致走向是限制内线,倡导外线。如果说NBA前60年的变化的确让比赛更加均衡,未来官方也许要考虑为内线球员谋福利了。允许有限联防虽然理论上对超级得分手有限制作用,但客观上却增加了内线协防压力,回到进攻一端,无法掌握球权的内线球员反而受联防限制更大,对手可以肆无忌惮的通过提前包夹、绕前阻止内线接球。而NBA禁止hand-check之后,更有利于外线球员突破禁区,如今控卫大热也能佐证此规则带来的影响——外线球员只管闷头往里冲,由于个子矮,底盘低,每一次突破对内线球员都是一次巨大威胁。

  今日的内线球员相比前辈实在过于辛苦,霍华德就像是NBA最后一块遮羞布,联盟应该祈祷他岁岁平安,多子多福。被张伯伦和拉塞尔统治的联盟无疑乏味,但若MVP榜再不见4、5号位球员,篮球比赛恐怕也变了味道。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大个子们纷纷腾出禁区任由外线突破,然后在进攻端飘进两颗三分球,媒体和球迷扯着嗓子骂“软蛋”,却忘了一个个破碎的膝盖是谁造的孽。

  (周旭)

   最专业最火爆 随时随地看NBA 上手机新浪网:nba.sina.cn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NBA专题

更多关于 深锐 NBA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