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沈知渝:打球和读书能否和谐 张兆旭给出漂亮答案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09:53  体坛周报

  张兆旭走到今天,很不易。有一度,他都出不了境,拿着护照想从上海走,海关官员对他说:张先生,你有官司在身,不能出境。他向官员解释了,那人很同情,但也爱莫能助。

  打NCAA的中国球员,确实有几个,但张兆旭最特殊。马健是第一人,但他打了国家队,打完了奥运会,才去犹他大学,时年23岁。尚平也是在奥神呆过,才来的美国,打的是DIVISION II。更年轻的季祥和常林,比张兆旭走得晚,学校也不是篮球强校,他们还在苦苦拼搏。

  张兆旭很幸运,他有身高。他妈妈说,初三那一年,他长了20公分,最奇特的回忆是,有一天晚上,他说了晚安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妈妈发现长高了!如果没有超过2.20米的身高,张兆旭大概找不到这么出色的篮球和学术双重名校,他有一句话很点睛:我如果不打球,现在也能读大学,但肯定拿不到这样的全奖。

  读书和打球,在中国的篮球圈子里,始终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固有的专业培养体制下,两者只能选其一,当然,我说的是都达到高水准。张宁飞创建CUBA十一年,目标是建立中国的NCAA,但直到现在,也未曾有一人在国家队立足,最好的也就是在CBA拼搏,还是凤毛麟角,而大超联赛,只是地方队的青年队,穿了一件马甲。他们打球也许不错,可他们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了么?

  打好球和读好书,真的不能和谐统一么?  

  张兆旭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一个相当漂亮的答案。他有身高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他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和现实博弈的勇气。22岁,他就做出了两个有转折意义的决定。第一个,是在16岁时,舍弃了最好高中的最好班级,转而投身前途未卜的篮球圈,对任何一个进入重点大学无忧的孩子来说,这都是极大的冒险;第二个,是在看到美国篮球的现状时,毅然决定赴美,历经挫折,痴心不改,这是另一种冒险。幸运的是,两次冒险,他都是赢家。

  在欧洲,这样的成长经历不少。“欧洲之王”雅斯科维休斯,就曾在马里兰大学就读,大二之前,也很少有比赛机会,但最终功成名就;法国人图里亚夫,在可以进入法国职业联赛之际,令人惊愕地到了美国冈扎加大学就读,如今也得到了回报。但在中国,张兆旭是史无前例的第一人。

  现有的篮球专业体制,有一种强加于球员身上的束缚,要打球就别想好好念书,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且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你是我培养的,你就该听命于我,为我所用。张兆旭的个案,是对束缚的一种挣脱,是追逐理想和自由的一次胜利。

  张兆旭的范本,暂时不具有普遍意义,一方面是体制问题,一方面是大多数青年队员,守不住四年NCAA的寂寞。但即使如此,张兆旭依然给了后来者一些启示。

  沈知渝

   最专业最火爆 随时随地看NBA 上手机新浪网:nba.sina.cn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NBA专题

更多关于 张兆旭 NCAA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