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关于“全运会男篮赛场公然打假球”的新闻流传开来:在男篮小组赛最后一轮,上海队与湖北队,一个投篮故意不进,拼死不得分;一个打死也要输球,干脆往自家篮筐塞球。而原因则很简单,就是为了通过计算小比分来晋级八强。
只是,原因虽然简单,但场面却弄得有些难看了,于是,现场球迷高喊“假球”,媒体也痛批“假球”,给全运会的负面新闻又增加了重重的一笔。
不过,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在篮球判罚过程中,如果一方球员将篮球送进本方篮筐时,则计对方得分,并计算在对方队长身上。
而这不妨查看这样一场经典——
1982年,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篮球队争夺欧洲篮球锦标赛的决赛权。下半场快结束时,保加利亚队领先2分。当时,保加利亚队只要再进一个球,就有可能净胜4分(当时还没有三分球规定)。但是,由于捷克斯洛伐克队在同其他队比赛中打得出色,根据小组各队之间胜负积分计算,保加利亚队必须胜捷克斯洛伐克队5分才能在小组出线,获得决赛权。
于是,保加利亚队教练员灵机一动,请求暂停,他对两名队员面授机宜……
比赛重新开始,保加利亚队发球后,一队员突然带球转向相反方向,飞速跑动上篮,球进锣响,将球投进自家篮筐。裁判判捷克斯洛伐克队得2分,这样双方打成平局。按照竞赛规定,需再战一个延长期,在这最后的比赛时刻,保队队员士气旺盛,终于胜了6分。
一样的战术,为什么一个是经典,一个却成了假球?
其实,从纯技术上讲,昨天的这场球还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假球”,只是场面上打得太难看了;但“假球”却又是从职业道德的意义上去说的,观众是花了钱和精力来看比赛的,怎能这样被糊弄。
而且,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全运会的负面新闻已经不少,很多人都在“盼望”着再多一些,所以,这回碰上了一个怪的、丑的,赶紧给它戴上“假球”的帽子,热闹热闹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