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同情这两天身在纽约采访NBA选秀的各国同行。
同情,源自切身体会。两年前,易建联和奥登、杜兰特、霍福德、诺阿他们那拨参加选秀时,我就在纽约。几天折腾下来,得出一个结论:选秀是NBA所有活动中最无趣的一项,其中选秀大会本身,尤其乏味。
其实这很好理解。一般人关心选秀,也就关心个前几名。对记者们来说,值得报道的,也就是那些热门。十名开外,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被选球员的价值越来越低,就算其中有像帕克、吉诺比利、阿里纳斯这样被埋没的英雄,也要至少半年以后才看得出来。所以,谁有那个耐心从状元一直瞅到第二轮最后一个?
最可怕的是,乏味的同时,还把战线拉得巨长。在当年描述选秀现场的一篇稿子里,我这样写道:“如果一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在开头,那肯定是部糟糕的作品;更要命的是,如果这部糟糕的电影居然还长达5个多小时,那就有点让人厌恶了。很遗憾,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的NBA选秀,就是这样一部‘又臭又长’的电影。”
2007年的选秀大会,首轮刚结束,现场座席已空了大半。第二轮开始后不久,我和当时的同事实在忍受不了,也决定提前撤退,回去写稿。等我们倒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回到住的地方,上网一看,我的个天哪,还没选完呢!
两年前,尚且有奥登和杜兰特撑场面,尚且有诺阿这样的活宝调节气氛,咱们中国人更是密切关心着易建联的命运。今年呢?我真不知道那些记者该看什么,该写什么。
和一位同样采访过NBA选秀的记者聊过,他说:NBA应该安排新秀们打场训练赛,所有人分成两拨,状元和榜眼各带一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观众们有得看,记者们也有得写。对此说法,我深表赞同。
写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头儿杨毅曾向我吹嘘过:2002年姚明参选时,他在纽约现场,虽然姚明头一个就被火箭队选中,但他一直坚持到最后,直到第二轮全部结束才离开。关于这件事,嗯,第一,我深刻怀疑其真实性(哈哈哈);第二,如果是真的,那么,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那种忍受无趣与拖沓的毅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难怪名字叫杨毅。
最专业最火爆 随时随地看NBA 上手机新浪网:nba.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