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位超级中锋站上了NBA总决赛赛场,自奥尼尔和大卫·罗宾逊之后,十多年来,德怀特·霍华德是第一个能决定总冠军走势的超级中锋。
一个能量巨大的中锋,往往能左右篮球赛事的结局,这是篮球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所决定的——距离篮筐越近,投篮命中率越高。只是在对篮球运动的重新包装过程中,尤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走向巅峰的过程里,身形更接近普通人的偶像型后卫,成为了NBA着力推广的形象,乔丹、科比和詹姆斯 们,在大众市场上的商业价值,肯定要高于那些七尺巨人。
乔丹之后,除了奥尼尔,以及在乔丹第一次退役期间的奥拉朱旺和尤因,熙熙攘攘的多支总决赛队伍里,还找不到一个像霍华德这样雄峙内线的空中霸王。整整一个赛季,美国媒体都在极力营造科比VS詹姆斯的总决赛对阵,24号对23号的历史交锋。然而当勒布朗的骑士,在霍华德担纲的魔术面前实在难以为继时,最能决定总决赛走势的两个人,成了一对场上的Mismatch:超级后卫VS超级中锋。
被灌输了太多23VS24概念的球迷,或许会对这样一轮Mismatch感觉失望,两大巨星直接的对位交锋不可能在今年夏天上演了,不过魔术既然能够淘汰骑士,至少证明了他们此刻的实力和状态,都在常规赛冠军球队之上。两支球队围绕核心球员制定的战术体系,在总决赛中更值得我们细加琢磨。
自从杰克逊驾临湖人,三角进攻就被再度捧上了天,年逾八旬的老温特跟着杰克逊来到湖人当兼职教练,也被认为是三角进攻为湖人采用的证据。事实上,不论在湖人,还是当年公牛六夺总冠军的芝加哥年代,所谓温特创造的三角进攻体系,都是被夸大的神话。
三角进攻的雏形,是温特的大学名教练山姆·巴里当年实践的一套三角进攻体系,原因是二战期间及其后年代,大学篮球球员水准较为接近,采用多人配合的战术体系,能将团队作用更大化。这套体系的施展,最初是要在球场边角形成三角攻势:中锋低位站位、前锋占据一翼,后卫站位底角,另外一个后卫站到弧顶,另一前锋站位弱侧高位。这个体系里,中锋倘若能发挥轴心作用,能让三角运转起来事半功倍。
温特后来将这种体系推敲得更加严谨,在大学篮坛取得了一定成就,后来还在1956年专门出版了一本书《三角进攻》。这套理论并不神奇,在个人实力相对平均的大学篮坛好用,到了崇尚个人明星主义的职业世界却未必好推行。
1989年,公牛扶正菲尔·杰克逊,他意识到三角进攻对其时公牛的特殊作用——实际上,就是要让乔丹多分球给队友。杰克逊是个最擅长从妥协中获利的主教练,他推行的三角进攻,跟乔丹之间有着充分默契,公牛往往是前三节三角进攻,这样乔丹的队友们不至于无所事事,打到第四节,尤其比赛胜负手的时候,三角消失,只剩下乔丹这一个犄角。
今天的湖人同样如此。如果有哪场比赛,科比全场都围绕三角体系运转,特别是哪场他愿意让加索尔成为三角轮转的轴心时,那只可能是湖人大胜对手的比赛。这样的比赛在季后赛难得一见,总决赛更难出现。
反倒是魔术,现在的战术更接近三角进攻的原理——看看霍华德低位站位,与刘易斯、阿尔斯通形成三角,另一边特科格鲁和皮特鲁斯等待战机,这岂不是要比湖人三角更接近真实的三角?
最专业最火爆 随时随地看NBA 上手机新浪网:nba.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