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篮球-NBA> 正文 
评述:犯规多仍是姚明软肋 范帅小球战术还需磨合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14:59 新浪体育
评述:犯规多仍是姚明软肋范帅小球战术还需磨合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姚明带着一张苦脸下了场,这和他赛前乃至跳球前的喜笑颜开形成鲜明对比。他对球队输球不满意,对自己的表现也不满意,甚至一肚子搓火,觉得有力发不出,憋屈得很。但公允而论,如果不能说姚明在2006/07赛季的处子战中打出了“开门红”,开门就见到山,那么至少可以认为姚明推开新赛季的大门,看到了一条大路。他只要沿着这条路走,这个赛季,就没跑。

  这是姚明五个赛季以来最好的“初体验”。他上场32分钟,平了自己2004/05赛季首战的上场时间纪录,他12投8中,命中率达到75%,平了自己在2003/04赛季8投6中的最高表现,而且就出手次数来说,这次的高命中率无疑更过硬。他杀下22分,平了上个赛季初战国王砍下的22分纪录。他还抓了自己职业生涯首战第二多的9个篮板。不要小看这三个“平纪录”和一个第二,因为前“三平”平的是三个不同赛季的纪录,当姚明这个赛季刚一出手,就把这三高集于一场比赛,不用说,你也会知道为什么说姚明一直走在上升通道中,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即便是姚明这场比赛创下5个赛季处子战第二多的犯规纪录(4次),也从一个反面显示如果姚明不是受困于犯规麻烦,断断续续地打球,以他出色的手感和临战状态,这场比赛肯定会迎来一个爆发,那样的话,他可能在上场时间、命中率、篮板、得分齐齐刷新新高。

  犯规多,仍旧是姚明的一个软肋。他五个赛季的首战,菜鸟赛季作为替补只打了11分钟,犯了3次规,之后四个赛季的犯规次数分别是5、4、5、4次,虽然都没有被罚下场,但早早犯规打乱了球队的战术安排,而姚明从第二个赛季开始已经成为球队核心,战术分量越来越重,他老是掉进犯规的坑里,陪着他摔下去的也往往是

火箭整支球队。火箭五个赛季首战2胜3负,并不偶然。像对爵士的这场比赛,等到姚明第四节防守对手,站在篮下完全不动,高举起双手,任对手飞扑过来投篮,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了主教练范甘迪的良苦用心。他之前每一次犯规,范甘迪都差不多站起来,焦急地大喊大叫,一方面是发泄对裁判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在暗示对姚明“不明智”态度的愤怒。因为他早就对姚明说过多次,在场上要尽力避免犯规麻烦,在篮下防守的时候,宁愿站着不动,让对手打一个,也不要造成一次犯规。这种现象也是姚明和整个火箭的缩影,之前赛季中凡是姚明遇到犯规麻烦,火箭战局势必打得艰难,如果姚明犯规方面不出问题,火箭形势就会明朗得多。火箭上个赛季MM组合一齐出战只有31场,战绩是非常不错的21胜10负,这些数字不仅像大家说得表明姚麦要保证健康,还说明姚明要在场上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即战力”不打折扣,不要非战斗减员或者减少火力。

  这是姚明的一个“暗点”,但其中折射出的一个亮点是,倘若退而求其次,用完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考虑,姚明虽然遭遇很大的犯规麻烦,前一分半钟就有两次犯规,前六分多钟就有三次犯规,多次被穆托姆伯换下,上场时间支离破碎,但调整能力很强,依然保持着很好的状态和出手感觉。而在这样的亮色中,我们可以看到姚明是以他越来越强的力量、快而灵活的步伐、柔软稳定的手感这些底色作为保证的。姚明单吃爵士的替补中锋科林斯,异常轻松,一个转身就让后者一个趔趄,轻易扣篮。而比科林斯壮实许多、以力量和肌肉见长的爵士主力中锋奥库,篮下只身也很难扛得住姚明的强攻。昔日是

小巨人最大弱项的力量,现在逐渐成为他行走江湖的法宝。

  虽然火箭没有打出“开门红”,但输球的责任并不全在姚明的犯规,更大的责任恐怕得归结于火箭板凳还没有找到感觉,被寄托很大希望的诺瓦克、海德等年轻球员发挥不力,整个火箭离捏合到一体还有不小的距离。火箭的看家法宝“MM组合”也远远没有找到浑然一体的感觉,麦格雷迪和姚明之间的配合非常有限,效果也很一般。范甘迪另起炉灶的“小球战术”正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他自己也明白这个,所以他才会说需要前20场常规赛才能够磨合到位。

  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差不多是对火箭新赛季处子秀的最好定位,但其中,我们已经瞥见姚明的巨大身影,他正在走下来,没有一马平川,没有巍峨大山,但一条大道,铺陈脚下。小巨人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

  (齐小侠)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00

评论】【姚明之家】【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