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篮协7-29群殴事件报告:李楠劝阻反遭对手老拳暴打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7:1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中国篮协对于在斯坦科维奇杯中波之战中群殴事件开出罚单,易建联、莫科、唐正东等人被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罚款2万元,其余参与斗殴的杜锋朱芳雨等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同时中国篮协还公布了《关于中国男篮在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上打架事件的情况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

  7月29日,在2005年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中国队与波多黎各队的比赛中发生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打架事件。这是一起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后果严重的违纪事件,主要责任在我们。事件发生后,我中心领导非常重视,配合国际篮联和组委会主动做了工作,挽回不利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事件发生的过程。本场比赛中国队发挥很好,一直占据领先优势。波多黎各队队员多次使用小动作对我方队员恶意犯规,临场裁判未能及时准确判罚,没能有效控制场上局面,致使我队队员易建联被对手肘部击中鼻子出血被替换下场。在比赛前结束前1分29秒,当时,中国队以91比80领先,中国队球员易建联在篮下抢下篮板后二次进攻被对手15号队员犯规,在裁判鸣哨吹罚对方犯规后,易建联没能冷静的面对,而是用手推了对方犯规队员,对方6号队员见此后随即用力猛推易建联,对方15号犯规队员也回击了易建联。场上队员立即把各自球员拉开。但在拉开冲突队员的同时,对方6号队员乘乱挥拳猛击中国队17号队员王仕鹏头部(造成肿痛),导致双方球员互相追打到球场中线附近。此时双方球队的教练、队员都冲进场内进行劝阻,中线附近冲突已经被制止。

  冲突发生时,在场下休息有伤在身的中国队队长李楠在劝阻我方队员时,被对方15号队员突然挥拳猛击面部造成鼻子流血,已经停止中线冲突的我方队员见李楠被打,又有部分队员开始追打对方15号球员,后在李楠、领队、部分队员的隔离下,停止了冲突,双方球员返回运动员休息室。

  此时,现场观众也不够冷静,向场内的波多黎各球员投掷大量杂物,场面十分混乱。

  事件发生后,组委会紧急调动充足警力,避免了冲突的再次升级,确保双方球队特别是客队驻地的安全。当晚比赛结束后,组委会连夜召开各方协调会议,明确进一步加强竞赛组织、安保力量,确保后面比赛的顺利进行,并最大限度挽回此次事件造成了的不良影响。

  FIBA、中国篮协也就此事件的处理形成初步意见,FIBA经仔细研究最终做出了两点决定:1、这场比赛的最后结果为中国队以91-80胜波多黎各。2、本届杯赛依然按照原定的日程继续进行。

  在随后的安哥拉与澳大利亚的比赛结束后,中国篮协立刻在比赛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国际篮联的处罚决定。中国篮协发言人代表中国篮协向广大球迷、媒体道歉,承认在此事件中,中国篮协、中国男篮负有责任。中国男篮暴露出思想教育、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发生打架事件是非常恶劣、影响极坏的。中国篮协一定会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在今后发生此类事件。二、中国篮协进行反思、总结。当晚,李元伟同志赶到中国队下榻的香格里拉酒店,与教练组一起对比赛录像进行了分析,并在第二天的全体队员会上指出打架事件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并要求队伍今后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等全部比赛结束后再进行认真整改并对责任人作出相关处理。在第二天的训练前中国队领队主动找到波多黎各队教练组就冲突一事进行沟通,并达成谅解,在晚上的比赛时双方球员主动击掌表示友好与谅解。

  比赛结束后,我中心8月2号、8月3号连续两天召集中国男篮全体会议,对比赛进行总结,重点对打架事件进行检讨与反省。全体队员及领队都做了深刻的检讨,对事件的后果及危害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反省与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男篮在队伍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聘请外籍主教练的情况下,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显得十分重要。由于队员年轻,国际比赛经验少,在如何面对对手的恶意犯规或故意挑衅以及对规则、有关规定的理解等方面教育不够。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队员背着雅典奥运会第八名成绩的光环,技术水平稍有提高就产生自满情绪,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冷静对待和能容忍对手激烈的身体接触,明显存在“骄”、“娇”二气。同时,赛事的竞赛组织方面也暴露诸多问题,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如何为参赛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竞赛环境,如何教育观众文明看球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经过反省、教育,为严肃纪律,中国篮协对参与打架事件的有关人员予以处罚(见附件)。打架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将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认真做好中国男篮的思想整改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报

  篮管中心

  二00五年八月四日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