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缺阵看点不多 斯坦科维奇杯为何北京冷遇?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08:38 济南时报 | |||||||||
2005首届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已经开打两天,从这六场比赛的情况看,号称是建国以来中国举办的最高水平篮球赛事的斯杯球市不是很理想:有中国队的场次上座率不到三成,其他比赛更是连一成也不到,能坐两万人的首都体育馆“空旷”得让人有些寒心。那么,国际篮联精心打造的“篮球小世界杯”为何在北京遭到冷遇呢? 明星缺阵 看点不多
本来按照国际篮联的设想,奥运会冠军再加上各大洲的冠军队,这6支球队里明星云集,姚明、吉诺比利、阿罗约、博古特等大牌球星哪一个号召力也不小。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巨星一个也没来北京,这让本次比赛对球迷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明星的缺阵使得本次比赛成了各国后备力量的练兵场,虽然有媒体认为这会让比赛更加激烈,同时可以让球迷欣赏到更“纯粹”的篮球,但毕竟广大球迷多数是现实的:没有明星,我还到现场看什么? 为了吸引球迷,组委会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请香港歌星莫文蔚担任比赛推广大使,还号称要邀请成龙、周星驰来北京看球,可惜到今天我们也没看到成、周二人的影子,莫文蔚开完发布会后也不见了踪影。无奈之下,姚明昨晚带伤来到现场,不过由于他无法上场比赛,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今天有消息说,当今影视红星田海蓉将可能观看明晚的比赛,不过田海蓉的知名度也不足以吸引更多的球迷。 宣传不力 票价偏高 北京球迷本来眼界就很高,最近皇马和曼联的连续来访更是掏空了不少球迷的钱包。相对于铺天盖地的皇马、曼联的报道,北京媒体关于斯杯的报道少得可怜,有的报纸最近甚至每天只发一条消息。由于宣传不力,很多球迷根本不知道北京要办一项“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 报道偏少一方面是媒体的原因,另外也和主办方有直接的关系。两个月前组委会发布将要举办斯杯的消息后,后来直到比赛前20多天才有下文,不少记者都认为这项比赛要取消。比赛打起来之后,主办方为媒体提供的工作环境也很差:新闻中心连电视都没有,找资料要到很远的发布会现场去取,采访队员也是很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300多名记者的热情。 票价偏高也是斯杯遇冷的重要原因。本次票价下午的单场最低50元,最高400元;晚上两场联票最低100元,最高800元;套票4800元一张。在球星缺席的情况下,这样的票价显然有些偏高。 定位不准 浪费“资源” 本来本次比赛是国际篮联一次很好的创意:把各洲的冠军队集中到一起,为球迷献上高水平的篮球赛事。不过,由于定位不明确,本次比赛给人以浪费“资源”的感觉。 其实本届斯杯赛就是一次“篮球联合会杯”,或者就是“篮球冠军杯”,但由于前边加上了“斯坦科维奇”,再加上主办方在对外宣传和推广时有意无意地强调什么“斯坦科维奇杯”,本次比赛在定位上给人以模糊的印象。球迷往往要费很大精力去记长长的“斯坦科维奇杯”,而往往忽视了后边的“洲际冠军杯”。有专业人士认为,以首届“洲际冠军杯”来纪念国际篮联的功臣——斯坦科维奇老人并没有错,但并不一定要用冠名比赛的方式,其实可以把本次比赛的冠军奖杯命名为“斯坦科维奇杯”,然后全力炒作“篮球联合会杯”或“篮球小世界杯”也许效果要更好。 当然,本届斯杯赛才刚打了两天,随着周末的来临,也许球市能有所升温。我们也盼望着中国人举办的本次斯杯赛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顺利完成比赛,为今后举办类似的大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派记者 李夫杰 (时报北京7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