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永评述 1999年,鲁能俱乐部成立的第二年,鲁能足校正式成立,周海滨、崔鹏等一批少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鲁能。15年之后,鲁能青训体系迎来建成以来的最大一次改革:与巴西圣保罗全面合作,建设巴西和葡萄牙基地,足校引进巴西教练团队等等。鲁能俱乐部总经理刘宇说:“如果欧洲五大联赛有七八个鲁能的队员,那国家队和征战亚冠的俱乐部,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
一次大刀阔斧的青训体系改革,同时也是中国足球青训又一次积极的探索。只是,在我们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我们或许需要回忆两段历史,对比一个邻居,而这一切,都和巴西有关。
1993年11月17日,职业联赛的前夜,健力宝踏上了飞往巴西的航班。此中经历其实不必赘述,但一个关键点我们需要记住:健力宝青年队三次赴巴西,在巴西训练比赛3年,时间跨度4年半,比赛超过300场。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健力宝模式仍旧属于出访训练和比赛为主,因为球队教练组为中国教练,主教练是朱广沪。就结果来看,健力宝模式是相对成功的:这支球队共走出9名国脚,其中包括李玮锋、李金羽、李铁等国内顶级球星。
1998年,申花投资400万美元在圣保罗建立了培训基地,王珂、董阳等一批小队员也是在那个时候到了巴西,先后两次集训,将近两年时间。然而随着郁知非的下课,申花和巴西的合作不了了之。和健力宝模式相比,申花模式不算成功,因为留洋巴西的知名球员唯有王珂一人。
健力宝和申花,都是以整队形式到巴西学习、训练和比赛的。相比较而言,鲁能的巴西模式更全面,它有三种模式:精英模式(进入圣保罗梯队)、提升模式(整队在巴西训练比赛)和普及模式(足校引进圣保罗教练)。
相比较来说,鲁能的做法更全面,在探索层面,对于中国足球的意义更大。但我们之所以提到“相对成功”的健力宝模式,和“不算成功”的申花模式,真正想要表述的是:接轨巴西的成败与模式合理性先进性有关,与具体的操作落实有关,也与球员的质量有关,但成败的真正关键却是时间:唯有长久的坚持才可以真正成功。对于鲁能来说,拥有了良好的模式,也拥有鲁能足校这样的人才基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看坚持的时间长短:如果有10年以上时间,并保证各项合作落实下去,鲁能的青训改革自然可以真正成功。这种坚持同样适用于鲁能在葡萄牙的留洋计划。
另一个对比则让人难堪:鲁能不管怎么努力,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数量”——日本足球的成功,就源于他们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到巴西踢球,短则一个月,长则数年,模式更是千奇百怪:和巴西大俱乐部合作、自己建立基地、加入巴西大大小小的青训中心,甚至加入日裔巴西人办的家庭作坊式训练营,出资模式更是包括俱乐部投资、企业赞助、学校支持,以及自费等等,而且这种热潮历经十数年,目前日本足球和巴西足球仍旧联系密切。
鲁能无法解决的“数量”问题,唯有所有中国足球俱乐部、中国足球人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但目前的现实是尴尬的:在中超,仍旧有俱乐部的梯队属于“租借”,换句话说,连部分中超俱乐部都在“糊弄”青训,遑论中甲中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