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一个月的假期转瞬即逝,可长春亚泰(微博)前锋高健在这个假期里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11月12日,他前往韩国迎娶美丽的空姐新娘裴永恩,之后前往巴厘岛度蜜月。12月3日15时30分,他们将在沈阳华府克莱星顿酒店举行答谢宴。虽然是名义上的答谢宴,但高府迎娶韩国新娘自然少不了中式婚礼的传统。
空中恋情·韩国拉练一见钟情
在刚刚过去的2011赛季中超联赛中,饱受伤病困扰的高健过得并不顺心,几乎没有出场记录,只能委身预备队联赛保持状态。可在高健职业生涯最低落的时候,他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高健与裴永恩的跨国恋情始于今年年初长春亚泰前往韩国拉练期间。2月15日,长春亚泰从海口取道上海飞赴韩国釜山,开始为期两周的海外拉练。对于亚泰将士而言,这本是一次异常艰苦的热身之旅——抛开来回路程,亚泰将士在12内打了9场热身赛。不过,在从韩国返回上海的途中,高健开始了与裴永恩的空中恋情。
提及这段空中恋情,一向开朗活泼的高健突然变得不好意思起来,“或许是一见钟情吧!第一眼看到裴永恩时,她身上有种说不出来的气质吸引了我,感觉她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可我当时又没有什么理由能和她搭上话。”
从釜山飞往上海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行程,高健为了能让裴永恩注意到自己,不停地在要饮料,可这并不是什么好办法,甚至会引起裴永恩的反感。情急之下,高健想到了韩国的化妆品,于是在飞机快要抵达上海时,鼓起勇气向裴永恩要电话号码,“当时借着要买韩国化妆品送人但又不知道哪种牌子好的理由,请裴永恩帮忙挑选,没想到她很爽快地把电话号码给了我,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之间有戏。”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高健时常就韩国化妆品的问题向裴永恩咨询,并请她帮忙购买。一来二去间,两个人的话题早已脱离当初的化妆品,聊起了各自的工作经历、兴趣爱好、民族习惯、饮食文化、家庭成员……这一切俨然是两个恋人之间才有的悄悄话。
日久生情,热恋中的高健与裴永恩感情不断升华。养伤期间,高健请假专程前往韩国拜见裴永恩的父母,而高健也把裴永恩领到二老面前。这段跨国之恋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我父母非常喜欢她,我也非常爱她。”高健幸福地说道。
爱情结晶·明年要一个龙宝宝
早在10月1日,高健就在自己的微博中写下了“期待那一天,11月12日”的字样。当时球迷并不理解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意义。不过,10月22日,高健在微博中晒出了自己的结婚证,说出了与韩国空姐裴永恩领取结婚证的喜讯,“我和我心爱的人登记了,期待11月12日的婚礼。”
在高健晒出的结婚证照片中,可以看到裴永恩娇美秀气的脸庞,也可以看出裴永恩与高健同岁,都是1982年出生,但裴永恩比高健小一个月。由于是跨国姻缘,语言上的交流能否成为两人沟通的障碍呢?“她经常飞国际航线,工作上的要求让她掌握了四门语言,除了朝语外,她还会说汉语、日语、英语。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问题。”高健说。
11月12日,高健与裴永恩的婚礼在新娘的老家韩国蔚山2002年世界杯球场餐厅举行。也许是韩剧看的比较多,高健对韩国婚礼的形式也有所了解,“韩国人的婚礼习俗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出现了不少变化,有传统的,也有新式的,还有宗教的。”由于裴永恩一家信奉基督教,因此婚礼的形式也是宗教和传统相结合,“婚礼的过程很复杂,好像是真正演了一回韩剧。”
微博公布结婚喜讯后,网友纷纷对这段跨国恋情表达了祝福。有球迷留言祝贺说:“哥你太实在了,身份证号码都没马赛克一下,恭喜,百年好合,早生贵子。”提到早生贵子,高健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明年是龙年,我们希望要个龙宝宝,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子承父业,踢足球。”
大婚礼成·欲当中韩足球桥梁
作为“亚泰96一代”的成员,高健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坚持到今天的球员之一。在他大婚礼成的日子,杜震宇(微博)、王栋(微博)、张笑非(微博)、姜鹏翔(微博)、曹添堡等队友也分别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由于韩国的签证办起来麻烦,很多亲戚朋友没有和我们一同去韩国,所以回到沈阳后,我希望通过婚礼向那些给予我帮助的老师、队友,还有俱乐部领导谢恩。”高健说。
据了解,高健向丛者余(国家女足第一任主教练)、谷明昌地、杨玉敏、李树斌、殷铁生等足坛老帅发出了邀请,而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刘玉明将为高健和裴永恩当证婚人。
从足球的情结看,能够娶回一个韩国媳妇让韩国人认可了中国足球。“我和裴永恩在韩国拍婚照时,我特意穿上了长春亚泰的球衣,目的就是让韩国球迷知道这段足球姻缘,也知道中国足球。”高健说。
其实,中国足球和韩国足球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裴永恩家人的眼中,高健却是最棒的。“我的丈母娘是蔚山现代的忠实球迷,每有蔚山现代的比赛她都亲临现场观战。因为我的缘固,她又成了长春亚泰的球迷。”
随着年龄的增大,高健也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了末期。考虑到退役后的日子,高健表示,自己会继续留在亚泰从事青少年足球的培养工作。“如果可能的话,我还可以成为促进中国和韩国足球交流的桥梁,在未来的日子里把韩国足球先进的东西带到长春亚泰。”(李冶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