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无数上海人在为一张球票而奔波,短短一个小时之内,整整8万张球票居然一下子全部卖了出去,在此期间,竟然还有人拿着市领导的条子来买球票。顶着“三冠王”光环来到上海的曼联队,将一场普通的商业比赛变成了盛典,那是中国足球商业比赛的巅峰,也是申花品牌价值的最高点。
据说,这场与曼联的比赛让申花俱乐部赚了整整20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便放到现在,我们也很难期盼还有任何一场商业比赛能够给一家俱乐部带来如此的经济效益。
作为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足球也许是最早在中国进行商业比赛的主体,从职业联赛开始之前就有的“万宝路”杯,到后来的上海足球锦标赛,每年都会来中国淘金的国外足球劲旅竞相驻足上海滩。纵观上海商业比赛的这近二十年历史,来到这里的国际一流球队并不少,AC米兰、曼联、拜仁、尤文图斯、巴萨,但真正叫好又卖座的成功案例实在少之又少。
从1996年AC米兰造访申花开始,上海球迷迎来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俱乐部,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上海球迷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1999年曼联的来访可以说是将上海球迷对亲眼看到世界级劲旅和超一流巨星的欲望推到的最高点。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那场比赛之后,申花的商业赛每况愈下。
2000年,拜仁来到上海,从一开始希斯菲尔德就强调这只不过是一场商业比赛,正是在他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我们没能在比赛中看到加纳国脚库福尔,赛前信誓旦旦要在赛场上露一脸的埃芬博格也“临阵脱逃”,再看申花这边,红星大帅彼德雪藏了大部分主力,刘军、毛毅军、卞军等到了下半场才登场亮相。糟糕的比赛过程和0比3的完败让上海球迷大呼失望。
到了2006年,上海足球锦标赛更是成为了一场灾难!那届比赛的收官战是申花迎战马竞,但来到现场的球迷竟然不满4000人!当时有一名球迷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申花队踢得像啥样,要不是别人送给我票子,我才不会来现场看比赛呢。”
最近几年,上海足球搞商业比赛的花样越来越多,有当时的申花、国际、中邦组成联队迎敌,也有后面的申花、尤文、帕尔马相互各踢一节的三角赛,但无论他们想出什么样的招数来烘托气氛,球迷就是不买账。
究其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问题出在中国足球的整体下滑,商业比赛的商业价值,最终还是要全部通过球迷行为来得到体现,没有球迷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谈。其次,申花品牌价值的下降,也让球迷不再愿意将精力投放在这支球队身上,这里有F1,有大师杯,有汇丰冠军赛,看这些顶级的、真刀真枪的赛事远比去虹口看一场作秀来得划算。
场边没有球迷捧场,场内没有巨星质量,这样的商业比赛,怎么可能搞得好?窃以为,申花在没有改变最近两年的倒霉样之前,还是别搞什么商业比赛了,免得吃力不讨好。
文/陈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