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足协会不会因为俱乐部梯队问题,把申花队“裁”掉。首先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接到中国足协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通知或者说法,自然也就无从回应。至于一支中超球队是不是需要建立自己的梯队,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理解方式上的不同而已。
作为职业俱乐部,需不需要重视青少年足球的培训工作,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支球队,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作为后备力量的年轻队员的成长。问题的关键是,作为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尤其是像申花这样把目标锁定在夺冠上面的球队,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待梯队建设。
我之前就曾经说过,中超16支球队,应该像英超或者意甲那样,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分工。有的俱乐部,整体实力相对弱一点,就是通过系统的青训体系,把年轻队员培养出来,然后把他们输送到那些大俱乐部去,目标就是赚取转会费。而对那些有实力争冠的球队来讲,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打造一支最强的一线队伍,其余的,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服务的。
现在一说到青训系统,就会有人用曼联来说事儿。不错,曼联俱乐部确实拥有一套完善的青训系统,但是看一看他们一线队的球员名单,有几个球员是他们自己俱乐部培养出来的呢?皇马从世界各地买了那么多球员,你能说他们不重视年轻球员的培养吗?同样是培养年轻球员,俱乐部自己养着一支球队,让他们整天在一起训练,与把年轻队员租借到其他球队去锻炼,通过实战进行提高,哪一种效果会更好?
这两天,我也一直在思考当年的“健力宝模式”。当初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在全国范围内选材,这些队员在一起练了六年的时间,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呢?你能说这种培养方式是成功的吗?其实不光是健力宝,后来的云南红塔,包括申花,不也都搞过这种方式的尝试吗?健力宝的六年没有成功,现在多花上几年工夫,结果就好了吗?既然已经被证明过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抱着不放呢?
关于俱乐部梯队,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前面我们一直在说,青少年球员的培养,要回归政府,要回归举国体制,对于这一点,我想现在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既然青少年足球训练回归政府,那么这套系统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是那些优秀的球员,肯定要卖到各个俱乐部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俱乐部也来搞青少年培训,一来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二来教练员和优秀球员的资源本来有限,如果不能集中优势兵力的话,估计很难真正让这项工程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李冰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