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吴金贵不为人知的一面:曾率高校队夺冠 有亲和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20日11:22  东方体育日报

  我们认识的金贵,大多是2002年以后的金贵。特别是2003年为申花带来冠军,那个被称为“金牌教头”的金贵,那个在虹口山呼海啸中跷起大拇指的金贵。

  姑且称之为金贵的A面。我想说说金贵的B面,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金贵。金贵的过去,前传,积累,底蕴……

  在浙江大学读书、任教的时候,金贵已经具备了独立带队的能力。他率领浙江高校队,获得了浙江省运动会的冠军;他率领浙江大学队,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冠军。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冠军,不起眼,不重要,不算什么,不值一提。金贵不这么看,“拿到第一总是不容易的,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难度。儿子在班级里拿到某个第一名,我都充分鼓励他,因为在他这个层面,也是不容易的。”

  金贵说,很多教练是别人捧出来的,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们总责怪球员为什么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为什么不能像当年自己那样。但他们不会教球员如何去做,为什么要去做。金贵不一样。金贵有从基层带队的能力、经验、积累,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知道如何去培养队员,塑造队员,告诉他们为什么,让他们从无到有,而不是一味责怪。

  浙大体育部的老师至今回忆起来,都说当时的金贵就具备开拓精神,为学校创收,为职工、学生谋福,很有亲和力。

  在德国的六年,吴金贵始终和中国足协保持联系。戚务生、杨一民等到德国培训、生活,吴金贵驱车五六个小时去迎接,帮了他们不少忙。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德经济、社会条件差距较大,外国人对中国人还不了解,吴金贵展现了出色的组织才能,把中国留学生组织在一起搞各式各样的活动,得到了当地学生,日本、韩国留学生的羡慕。

  在德国,吴金贵得到的是文化观念、思维习惯上的变化。“比如行车,是德国的一种文化。德国人认为,路是很神圣的,任何人不能不顾他人霸占道路。开车是一种礼貌,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他人有困难,必须下车帮忙。”

  这些观念上的变化,金贵把它带到了足球身上。早在2002年、2003年,他就坚持走训,必须给球员一天休息,“忘记足球”。有些人认为,放球员出去就去做坏事情。其实不是这样,他们会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平时压抑太久了,反倒容易一次性爆发,做出极端的事情。而在训练场上,必须严肃、严格,比如到了绿城,金贵每周给队员做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训练,减少伤病,加强恢复。

  金贵本有机会留在德国做生意,但他学成还是毅然回国。1996年底,吴金贵在北京和郁知非、瞿郁明相识,中国足协领导在自己的办公室把“足球海归”推荐给申花。吴金贵回忆说,当时他看到江湾基地的训练环境、设施,多少有些心凉,因为和德国职业足球差距太大。贝肯鲍尔访问上海,金贵建议千万别带他去江湾,后来领着“足球皇帝”到在建的八万人体育场转了一圈。在吴金贵等人的建议和坚持下,申花有了康桥基地的建设、巴西梯队的成行、有线02的加盟……

  这么多外籍教练,没给申花留下太多东西。金贵则努力和当时的范志毅、申思、祁宏、谢晖交流,传递职业足球的观念。

  六年助教,换了那么多主教练,换了老板,金贵始终不倒。申联合并后,朱骏也曾把金贵请了回来。金贵说,因为他不仅仅是一名教练,而是希望在职业俱乐部建设、职业足球理念推进上,为中国足球做更多的事。

  文/杜旻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超积分榜

更多关于 吴金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