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冰
申花出手了——对于逾期四天归队的外援米利甘,俱乐部罚了他一周的薪水。折合成人民币,将近70000元,差不多是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了。
这不是申花队史上最昂贵的一次罚款。2007年下半年,肖战波为自己的那次“疑似”罢赛,付出了超过人民币100万元的代价。但是这一次,却是申花历史上相当有意义的一次罚款,因为被罚的,是此前一直处于管理“黑洞”中的外籍球员。
作为各队的“心肝宝贝”,在中超球队当中,外援一般都担当着核心的重任,他们在场上的表现如何,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着一支球队在比赛中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外援,俱乐部对外援的管理都相对比较松散,一些生活和训练的小节,也不大跟他们计较。殊不知,正是这样的纵容,让外援很容易成为其他人的“公敌”。
一个不太公平的现象就是,由于外援是用美金或者欧元买进来的,而且身价是国内球员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俱乐部也好,主教练也好,大多抱着“既然买来了就一定要用”的想法,不愿意让这笔钱白花。即便外援状态出了问题,但他们依然可以获得上场机会。而同样的问题,一旦发生在国内球员身上,轻则被责骂一顿,重则被怀疑打假球,甚至可能就此被打入冷宫,永世不得翻身。
此外,在各支球队当中,外援大多享有一定的特权,即便可能引发其他国内球员的不满,教练组和管理层大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自然也就助长了外援“俯视”中方队友的毛病。以米利甘为例,虽然他在场上的能力毋庸置疑,比赛中也很卖力,但是对于队友出现的失误,他好像总是无法容忍,经常能看到他冲着自己队友大喊大叫的场面。虽然米利甘这么做是出于责任感,这种指责是对事不对人,但次数多了,自然会让队友厌烦。但是碍于他是外援,谁都没法跟他计较,不过隔阂却可能就此产生,自然也会影响到比赛中的配合。
在外援的日常管理方面,俱乐部大多采取“放养”的方式,由俱乐部为他们租借公寓,训练和比赛有专人专车接送,但训练比赛之余的时间,则完全由外援自己掌握。上赛季最后一场比赛,外援里卡德罚丢了至关重要的一粒点球,当时便有人表示,原本安排马丁内斯去罚球,为什么里卡德却要抢走这个机会。“除了训练比赛,外援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他们想要做点什么,不是太容易了吗?”
比赛之前收手机,这是不少中超俱乐部的“规定动作”,但是这样的规定,只是对国内球员而言,外援大多不在受限制之列。这样的小事多了,一旦外援的表现不佳,国内球员自然有理由也更喜欢抱怨这些“高薪低能”的水货。不患寡而患不均,中超联赛也早已经过了“人傻、钱多、速来”的懵懂阶段,如何让国内外球员尽早尽快融合,才是决定球队战斗力的关键,而能否做到内外一致,一视同仁,则是关键中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罚不罚米利甘,比罚他多少钱,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