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良志述评
今天(20日)17时,2009年国内运动员转会申报时间截止。总体而言,金融危机下,09转会市场终归未能逆势而上。清冷的转会交易,寥寥无几的订单,曾经炙手可热的大牌无人问津……成交量不足10%,的确一潭死水。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遭遇大萧条的转会背景下,周海滨、冯萧霆出逃海外,陈涛和王新欣各称所愿,充其量只是“死水微澜”——前两者与其说是钻了转会规则的漏洞,不如说是逼上梁山;后两人与其说是花落名家,不如说是鱼死网破。他们,和国内转会市场的大背景并无多大关联。
中国转会市场一直低迷徘徊,还是国内转会规定与FIFA自由转会规则严重冲突所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俱乐部都难以幸免。昂贵的转会价格,毫无自由的转会规则,必然加速市场的萧条,甚至出现更大的萧条。截至19日晚,转会上榜的480名球员中,只有不到10%的幸运儿在中超、中甲和乙级俱乐部找到了下家。从记者掌握的信息看,不是买家不动心,关键是转会费太离谱,而俱乐部又紧缩银根,直接导致供求关系严重背离。
上赛季结束后,大连实德俱乐部挂出8名重量级球员,他们的国字号履历都比较显赫,但胡兆军、邹捷、张亚林等足球精英,在09年突然面临失业危机。加上申花的姜坤、肖战波等人,他们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转会市场,更是我们的转会制度。
一个僵尸般的制度,不可能催生和孕育一个灵活而生机勃勃的市场。与国际转会市场严重背离的转会制度,导致球员的转会费严重超出俱乐部的购买力,遭遇下岗寒流在所难免。还是以实德的这些国字号球员为例,金融危机下,俱乐部还在用高点时期的计算方式索要转会费,必然会吓退买家。不管是胡兆军的300万,还是邹捷、张亚林的260万,都是俱乐部在国内转会制度保护下的结果,也都远远超出买家的财力范畴。买他们不一定提升实力,不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结果只能是球员下岗。
类似实德的这些实力派球员,曾经一度被誉为“皇帝的女儿”。但现在,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这不仅是对传统的颠覆,也是对中国转会制度的严重嘲讽。他们不是嘴上无毛的愣头小子,也不是老态龙钟,都正值当打之年,最终因为一个不自由的转会制度屈死英雄汉。以至于,几名知名球员在找到一些俱乐部时带着哭腔说,“你们可以先不要我,我只是在你们这里跟着训练,保持状态就行,因为我还不知道要跟着谁去参加体测呢。”而有的球员干脆和俱乐部高层说,09年不要工资都行,只求自己能够和兄弟们在一起,只求能够近距离看着兄弟们在场上驰骋拼杀。
此景凄凉,惨不忍睹。各行各业都有下岗的人,问题是,中国的转会制度加速了球员的失业。或许实德都没想到,他们像在08年转会时一样刻意做出的“输血计划”,没有挽救自己或者他人,却导致09转会血库更加严重贫血,并由此被冠以“09大连现象”,加速了09转会市场的堕落。
当武汉俱乐部在去年10月2日宣布退出中超时,众多中超俱乐部曾恨得浑身刺挠。很快,武汉球员可能自由身的定位,又让大家喜得遍身清爽。对于那些想在转会市场廉价淘金的买家来说,武汉无疑是个巨大的“血库”。截至19日晚,原武汉球员也的确是转会市场最为活跃的群体。相对于大连实德的败退,原武汉球员有些逐鹿中原的味道。他们受益的不是转会制度,而是因为退出导致的低价转会费。
郑斌、曾诚、陆博飞、张辛昕以及此前想留洋的汪洋、梅方,像周海滨和冯萧霆一样,原武汉队球员一度让09转会市场“死水微澜”。如果说其他球员包括大腕精英下岗,是中国的转会制度所致,那么原武汉队球员转会的活跃,就得意于这种地方保护性的残缺制度——也就是规定原俱乐部不得以转会费限制球员的转会,甚至可以理解为“零转会”和自由转会。不过,毕竟与真正的自由转会不同,所以原武汉队球员的转会同样多了波折。只是,相对于其他球员来说,他们的身价更能接近于买家的期望。
大连和原武汉俱乐部球员转会的景象表明,只有自由转会才充满活力。2010年转会市场是否还出现如此惨淡萧条的景象,要看中国足协改革转会制度的力度。如果像俱乐部在G16峰会上说的那样,还有2年左右的保护期,那么未来几年,“一潭死水”的现象估计仍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