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洋洋洒洒9篇文章,说说中国足球那点事。我们试图给大家呈现的是中国足球过去的种种问题与弊端。今天,“说说中国足球这些事儿”将告一段落。将问题摆出来只是开始,中国足球的路还在继续,我们的追“球”不会因为过去的种种问题而停住脚步。我们希望为中国足球出谋划策,探讨未来可能的出路,希望这次的抛砖引玉能有所效果,更希望中国足球能集思广益,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足协:换换思路
中国足球要想有所改变,中国足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足协既当规则的制定者,又当规则的执行者,这肯定不行。那么足协改革的方向到底如何呢?我们这里提供两个思路。
首先,可以仿效国际普遍的做法,足协只负责各级别国家队的事务,联赛全面放权给各俱乐部。目前中国足协的人员也重新安排,愿意到独立出来的中超公司工作的,可以去公司应聘,中超公司彻底与中国足协脱钩。
这个设想来自此前一个广泛的传闻。那就是奥运会后,中国足协可能会划归民政部。如果这个传闻成为现实,那么足协也就成为了单独的民间组织,他们将负责运作各级联赛,自负盈亏。而如果这一改革出现,足协的整个运作机制将出现重大的变化,其人事任命很可能也将不会是从上而下的,而是由俱乐部通过选举产生,足协也将由领导机构变为一个服务机构,中国足球的主题将真正变为各职业俱乐部。
这样一来,新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双重身份也将更清晰,一是足球管理中心主任的身份将由一个权限更小、负责国家队组建和管理的人士代替,而足协第一专职副主席的身份将真正由民间人士担任。而在此之前,无论是谢亚龙还是阎世铎,他们在任期间,更注重的都是足球管理中心主任这官方身份,其工作重心也放在了其官方职能上,而足协副主席,这个应该推动联赛职业化市场化的身份,被他们纷纷淡忘。
至于第二个思路,则相对保守。那就是不让足协从领导机构变成服务机构,还是让它继续自己的领导职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中超公司的分量,让中超公司能够更有话语权,并通过中超公司来构建中超联赛。不过,其实这个思路和第一个依然有着类似的地方。只是在这个思路中,足协依然有着很强的管理职能而已。
联赛:双管齐下
让联赛重回举国体制,这是最近大家议论的最多的一个焦点。
十几年改革,很多地方都是仓促上阵,很多问题都逐渐暴露。在这种情况下,联赛重回举国体制,一盘棋来重新规划职业足球,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救命稻草。那么,举国体制到底是否就是适合中国足球的那条路呢?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
首先,举国体制重回联赛肯定是一种倒退。举国体制重回联赛就意味着让俱乐部重新回到各个地方体育局的怀抱,广告商直接把赞助费交到各地方足协。如果采取这种方案,那么就彻底不用“假装”职业了,直接叫中国足球联赛了。很难想象,这样在政府指导下的联赛能否激发市场的活力。另外,如果仅仅要成绩的话,举国体制可以短时间内促进足球发展,但是否能提升到国际水平,还是一个问号。毕竟,职业联赛改革之前,足球就是在举国体制下,最好的成绩也就是止步世界杯外围赛。
职业联赛已经14年了,早就应该离开足协这个家长,政企分开,实行真正的职业化。如果足协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怎么会吹好比赛。同样,足协既是联赛的利益既得者,又是联赛的监督者,足协怎么能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责。其结果是坐视“假赌黑”发展,逃避责任。如果联赛是俱乐部自己的财产,就没有投资人会坐视资产贬值。
其次,举国体制进入青少年足球培养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参照韩日足球近十四年来的飞速发展,两国都把足球的根基工作放到了校园。即业余俱乐部与职业俱乐部齐头并进。正如足坛名宿、前国际足联技术官员陈成达所说,“中国足球的当务之急是让足球重新回到学校,抓青少年建设。”
所以,两条腿走路,或许是联赛一个不错的改革方向。如果中国足球重新恢复举国体制,重建青少年训练网,让校园的孩子们重新踢起足球,职业俱乐部同时搞梯队建设,这恰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这样既用了市场投入的力量搞足球,又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两条腿走路才会跑得快。
国足:以赛代练
今年一年,国字号球队全部溃败,已经打着出线主义的大旗,结果却还是什么都没有收获。这足以说明,我们现在的国字号球队建设有问题。那么,如何去改进呢?恐怕主要还是得以赛代练,放弃以前那种为了出线动辄集中几个月,把球员练晕的做法。
以前,中国足球喜欢长期集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当年沈祥福带领的国奥队在昆明一训练就是一个多月,然后马不停蹄又去武汉训练了一个月。两个月天天训练,队员练傻了,最后一到比赛,球都不会踢了。
对于这一点,刚刚过世的马克坚曾表示认同。他认为足球是通过不断与其它球队的强力对抗中去实现战术意图和技术动作,因此,球星只能在比赛中成长,最科学的训练方式就是“以赛代练”。马克坚同时认为,比赛是消耗,训练同样是消耗。因此,那种所谓长期集中大运动量封训以达到“体能储备”的观点他不敢苟同。他认为当那些经过大运动量封训的球员参加比赛时,已经疲惫不堪,不可能还有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