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冠军德比忆往昔峥嵘岁月 被怀疑放水小李明遭审问(2)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09:12  东方体育日报

  被怀疑放水的李明,连夜遭到俱乐部的“审问”

  德比夜 王国林怒骂小李明

  2003年,德比正式进入状态,而且瞬间演变成了“冠军德比”。必须感谢一个人:徐泽宪。他依然是我见过的所有足球老板中,最具感染力的一个。2002年底,不过瘾的徐泽宪大吼一声:“不仅要跟申花干,还要拿冠军!”徐泽宪的雄心壮志,促使德比以最惊人的爆发力,迅速迎来高潮。

  同样也是徐泽宪。正因为他个人的境遇,导致整个中远足球快速衰退。于是,2003年那场一战倾城的“1比4”,注定成为德比历史中最短暂却也最荡气回肠的篇章。

  有几个难忘的片段——那场德比战前,坊间突然传出徐泽宪不搞足球的传闻。我向徐泽宪求证,他连说“瞎说”;赛前,突然传出中远俱乐部第二年要高价引进阿尔贝茨的消息。德国人没有笑纳好意,却在比赛中威风八面,毫不留情;比赛后,连续出现低级失误、被怀疑放水的李明,连夜遭到了俱乐部的“审问”。深夜,很多人听见,王国林在办公室里怒声大骂李明……

  那一年的冠军争夺,从第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最后一轮。倒数第二轮,申花甚至在虹口闹出了个插曲——申花赢球后,一位记者笑着对吴金贵说,中远在云南被打平了。这时候,不少申花将士已经在提前庆祝夺冠。但事实是,几秒钟后,那个神奇的巴拉圭人奎瓦斯打进了一脚匪夷所思的远射——直到两年之后,王国林还念叨:“奎瓦斯有那一脚,我们在他身上花的钱值了。”

  冠军德比进行到最后一轮时,依旧是惊心动魄。当申花在深圳输球、中远在上海输给天津后,所有人关注起两个话题:楼世芳为什么拒穿冠军战袍;中远是不是放天津一马,确保天津保级?

  中远输给天津的比赛后,我一直在徐泽宪身边。球队在向球迷致谢时,徐泽宪特地穿过球场,参与到致谢的队伍里。在一起穿过球场的过程中,我问了徐泽宪一个问题:“你遗憾吗?”他的脸色很平静,声音很清晰:“我们尽力了,没什么遗憾。”但是,三年之后,一位中远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痛心疾首地说:“如果那个冠军拿了,徐泽宪就不会失势,中远足球就不会垮掉。”也有人说,中远是为了放天津队一马,故意让出了冠军。不过,一问到这个话题,王国林直到今天还是那句著名的回答:“哈刚!”

  至于楼世芳拒穿冠军袍遭受非议,事过境迁,现在想来,倒是媒体的渲染过了些。但不得不承认,2003年的“楼吴”组合,是成功的,他们合力创造了申花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赛季。正因为申花在那一年的德比较量中后来居上、顽强取胜,才真正保护了申花在上海足球的地位。

  八万人体育场,到处都是申花球迷的咆哮声。

  徐泽宪 赢得了德比 赢不了球迷的心

  2003年在八万人体育场的那场德比,现场观众人数达到6万人,票房收入接近200万元。

  200万,这是一个基本上可以载入中国联赛票房史的数字。打个比方:现在的中超单场比赛平均有1万现场观众,平均票价是10元,那么,票房只有10万元。也难怪,当年每次德比战前,王国林和楼世芳的电话被打爆。德比球票,在那时候是“高档礼品”。连申思、祁宏这样的大牌,那时候也要花上万把块购买球票——没办法,索要球票的朋友实在太多。也只有在那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足球联赛“一票难球”的盛景。

  但是,就在那场票房创纪录德比战中,徐泽宪却遭遇了德比战历史上最失落的一个夜晚。尽管是在八万人的主场,尽管中远队第三次击败了申花,但在徐泽宪的身边,是无数申花球迷的咆哮与骂声。

  那天,我坐在离徐泽宪不远的位置。而申花球迷的看台,占据了紧邻主席台一旁的好几片看台。申花球迷的声音,清晰地、刺耳地冲击着徐泽宪的耳膜。赛后,不少媒体和圈内人士,都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徐泽宪赢得了胜利,却无法赢得更多上海球迷的心;徐泽宪战胜了申花,却无法摧毁申花在上海足球的统治地位。

  徐泽宪实在无法忍受在自己主场被申花球迷羞辱的现状。一年后,上海国际球迷会成立,球迷人数迅速壮大,可以和申花球迷分庭抗礼。到了2004年,尽管德比战的高潮已退,但上海球迷的德比战却进入高潮。每次德比战,申花和国际球迷间的较量,成了延续德比辉煌的另一个舞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冠军德比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