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吴籍北京报道 中超联赛经营经历了从阎世铎到谢亚龙两任掌门人,也经历了福特宝公司和中超公司两个阶段。客观地说,中超的经营在福特宝阶段还是有些显而易见的成绩的,这也给了在谢亚龙任上成立的中超公司不小“压力”。而原本代表着联赛进步的中超公司,却在无所作为中反而渐变为“阻碍”联赛进步的“毒瘤”。
诞生时 带着福特宝的遗产
2004年,刚刚接手联赛的福特宝公司在中超联赛的收入大约分为三部分,包括西门子公司8000万元的冠名费,佳能等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央视的赞助费等,按照当时的比率总费用按合同接近亿元。当时中超元年就遇到了年底罢赛风波的影响,中超赞助商都出现了波动,导致西门子提出扣款的要求,开了扣款的口子后,几乎赞助商每年都无法足额按合同付款。
不过,当时招商的势头良好,罢赛当时发生时已经临近联赛尾声,福特宝公司开始着手2005年的谈判,结果罢赛导致福特宝公司也受到损失,当时邵文忠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多大的损失,我们的品牌已经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太可惜了!”
当时福特宝公司本来已经找到了5家大型赞助商,和其中的两家都已经谈妥,分别是一家饮料商和一家金融公司,都试图进军中国市场,合同也准备好,有两家公司办下了签证已经准备来中国开新闻发布会签字了,结果中超罢赛,这两家赞助商明确表示不再签约。
当时这家饮料公司,福特宝公司做了很多工作,终于同意来中国,结果机票买好了,大连实德又罢赛,这家公司找了个理由就不来了,这两家仅赞助款就超过一亿人民币。在交给中超公司的赞助商中包括佳能、现代、恒源祥等多家赞助商。2005年,中超公司成立,福特宝带着满腹不满把这些商家都移交给了“下家”。
不裸奔 成最大追求
2004年G7革命之后,中超公司呼之欲出。2005年谢亚龙上任后,按照之前的计划,中超公司的成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由于成立中超公司的提议是在阎世铎任上做出的,而当时的谢亚龙对于这项提议还有一些意见和犹豫。甚至在足协重新进行了“要不要成立中超公司”的讨论。在各方的力挺下,最终中超公司还是在2005年下半年成立了,并将中超经营权从福特宝公司分出来。但是,中超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成为没有市场化,没有经营的“皮包公司”,对中超的商务开发、品牌运营等业务没有进行任何有建设性的操作。
其实对于公司化运作来说,中超公司从根本上还是沿袭了福特宝的经营模式,中超公司基本还是在足协掌握下,董事长、总经理都是谢亚龙亲自“指派”人员管理,而“董事会选举产生”只是一个过场,在第一次“选举”中,南勇成为董事长,吕枫成为总经理,谢亚龙对此并没有任何解释,他甚至在一次会议上认为“中超公司的模式是真正的股份制公司”,但与福特宝时期,足协指派邵文忠担任总经理没有任何实质的区别。
中超公司成立后,从瞿郁明到吕枫两任总经理并没有带来大的改变,从招商到品牌推广都是沿用了福特宝公司当时的模式,而中超公司初建的班底也都是从福特宝公司照搬来了负责的员工,这决定中超公司不会有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具体设想,中超联赛招商走下坡路也难以避免。
随后就是2005年的冠名商的“裸奔”,自1994年职业联赛后出现首次无冠名商的现象,此后“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冠名商成为中超公司未来几年里的最大追求,而没有“裸奔”也成为谢亚龙在管理联赛方面最后一块遮羞布,甚至不惜自降身价,把冠名费由8000万元降到了3000万元,而金威啤酒也利用了足协和中超公司的这种心理打了一场漂亮的“商业战”。
在2007年金威啤酒签订的合同中,其中有“1+1”的续约条款,“第二年冠名费可在第一年合同的基础上进行上浮20%优先续约”,但是金威啤酒先是以“国资委拒绝金威赞助”为由正式照会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中止2007年合同文本的执行。随后,联赛开始前,再度紧急开始冠名谈判,又以原价拿下了冠名费,金威巧妙地省下了原合同中“20%”的提高价格,成为赢家,而足协和中超公司拿到冠名商的心理被对手很好地利用了一番。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