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俊哲手中的笔在纸上飞舞,看得出,他对那一带很熟悉,甚至不用任何思考或回忆。“看,小时候我家就在这儿,新铁西体育场的南边……”
他曾是铁西区的居民,见证了这个东北著名工业区的衰败与振兴;他现在是辽足队长,参与了“凯泽斯劳滕神话”,也是他,带着队友们四处漂泊几度沉浮……现在,他回家了,和他的球队一起。铁西体育场,就是他们在沈阳的新“家”。
曾经的铁西区是厚重的,不仅因为它的重工业本质。然而,城市功能的巨变,让铁西重新焕发光彩。工厂搬到了更远的郊区,宽敞的大马路取代铁轨,高楼与洋房此起彼伏,“要说房价,这里在全沈阳都排得上号。”老沈阳都这么说。
8月30日,经历12年流浪的辽足终于回到沈阳、回到铁西,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胜利。然而,他们能在铁西区这块沈阳足球传统最好的土地上重新崛起吗?
年过五旬的朱铁汉,从1998年开始成为辽足的“看门人”,直至2001年。如果不是辽足把大本营从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搬到铁西以西的万林基地,他可能会一直为辽足服务。
8月30日,当辽足结束流浪回到沈阳时,老门人朱铁汉已被原工厂买断了30多年的工龄,目前正在沈阳一家公司做保洁。从早上7点到晚上6点半,他需要不停劳作,他甚至不知道,辽足已经回来了。“真的吗?真想回铁西看看他们啊……”铁西之于老朱,绝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地名。“其实,我也不在铁西工作,但父亲和三个妹妹都在那边工厂里上班。”他说,当时能在铁西的大厂工作,福利好工资高,真的很让人羡慕。
老朱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厂队踢足球赛,获胜的奖品通常是一条毛巾或者一个陶瓷茶缸。回忆往事,让这个历尽艰辛的男人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那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一场辽宁队的比赛。”
尽管当时的球票并不算贵,不过一两元钱,但对于每月只能赚不到20元的青工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如果不是通宵排队根本就不可能买到平价票,因此,他从不买票,有时上树看,有时上体育场附近的房顶上看,还曾找人送进去两次。老朱说,铁西的足球氛围和基础,绝对是一流的。“那还是80年代初吧,铁西体育场的球赛特吸引人。一次,由于在外面平房顶上看球的人实在太多,居然把房顶都给踩塌了,幸好都是平房,基本没什么人受伤……最牛的就是,那些没伤到的人直接就换个地方看球去了。当时的人们对足球的热爱没法形容。”
1998年,一个难得的机会,老朱被介绍到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宿舍楼给辽足看门。据老朱回忆,当时的辽足住在学院里一幢宿舍楼的五楼,为了方便管理,俱乐部在五楼楼梯口加了一扇大铁门,每到晚上10点半,老朱就负责把铁门锁上。在他经历的三任主帅中,他认为张引管得最严,而且张导经常就住在宿舍里看着那帮孩子们,但即便如此,还是常有球员晚归,“谁我就不说了,后来还挺出名。”
这个爱球的男人至今没有忘记那批“辽小虎”的房间安排——李铁和姚立一屋、李金羽和肇俊哲同住、张玉宁和曲东搭伴、曲圣卿和吕刚同行、杨晓龙和陈洋是室友,当时还不大出名的曲乐恒就住在张玉宁隔壁……在老朱看来,辽足所有队员中待人最和气的是李铁,为人最正派的是肇俊哲和刘斌,最先有私家车的是马东波和肖战波,最先有笔记本电脑的是则是大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