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解析球员留洋热潮 佳一模式难复制郑智遇两大障碍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1:29 竞报
解析球员留洋热潮佳一模式难复制郑智遇两大障碍

佳一留洋模式已成过去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本报记者 王亮/ 北京

  从中国足球开展职业联赛以来,已经有不下40名中国名球员试图到欧洲或者南美寻求自己的足球梦想,在他们中间,最终转会或租借成功的有19人,成功率接近50%。

  但是,很多中国球员只是以租借的形式在欧洲俱乐部短暂效力,还有一些年轻球员
只是进入了俱乐部的青年队参加训练。如此算来,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

  从中国足球先生郑智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将于海,当时间来到2006年岁末的时候,中国足球再次掀起了一股留洋热潮。英超、德甲、荷甲,与中国球员发生联系的欧洲俱乐部越来越多。

  一、佳一模式难复制

  没有企业愿意赞助球员留洋

  2002年,李铁和李玮峰依靠国内某企业的商业行为加盟了英超埃弗顿俱乐部,同年底,邵佳一在力帆集团一下属企业的帮助下加盟德甲球会慕尼黑1860,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留洋之路。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少。由于国内足球环境的混乱,很少有企业再愿意为留洋球员掏钱。

  “能有这种商业赞助,出国当然要变得容易很多,就像李铁他们当年那样。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似乎很少了。”杨晨说。

  而一名国内经纪人则表示,这种情况不只在中国出现,整个亚洲都是如此,“其实不光中国,日本和韩国也是这样。与前几年亚洲球员主要靠企业赞助出国踢球不同,现在很少有企业进行这方面的投入,整个足球市场已经趋于理智。”

  决定因素还是能力

  虽然缺少了企业的赞助,但仍有不少亚洲球员在欧洲取得了成功。对此,这名经纪人表示,真正决定球员能否成功留洋的不是商业赞助,而是球员的足球水平。“如果赞助就能起到决定作用的话,那日本留洋的球员肯定最多,因为他们有实力的企业最多。但现实情况是,欧洲俱乐部看的还是球员的实力。”

  杨晨也认为,现在欧洲俱乐部在挑选亚洲球员时,已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球场之内,“随着欧洲对亚洲球员能力的不断认可,他们所关心的主要方面已是这个球员的实力能否给球队带来帮助。场内的因素更多了。”

  二、先人指路

  邵佳一:欧洲球会已能客观看待我们

  在邵佳一看来,中国球员完全具备在欧洲踢球的能力。

  2002年底,邵佳一在力帆集团一下属企业的帮助下加盟德甲球会慕尼黑1860,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留洋之路。

  今年,邵佳一转会至德甲升班马科特布斯,其进攻能力得到了主教练和队友的一致认可。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中国球员已经证明了可以在欧洲的联赛中立足。以我自己的感觉,中国球员是完全能够适应欧洲联赛的。因此,一些欧洲俱乐部已经能够客观地看待中国球员的水平。”在谈到为何中国再次掀起留洋热的时候,邵佳一说,“现在有很多的亚洲球员在欧洲俱乐部效力,他们的表现让欧洲球队对亚洲足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所以,欧洲俱乐部关注亚洲球员,关注中国球员也就不奇怪了。”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邵佳一等人在欧洲所取得的成功也促使更多的中国球员愿意到欧洲踢球。

  “每个中国球员都向往到欧洲来踢球,毕竟,在这里的足球环境下,球员的水平能够获得提高。其实出国踢球的人越多,对于中国足球的好处也就越大。现在国内有很多很有天赋的球员,如果有机会都能到欧洲发展的话,这对于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杨晨:现在的环境宽松多了

  作为中国球员留洋的探路者,杨晨在德甲取得的成功至今仍无人超越。他表示,与当初他刚出国时相比,现在的欧洲对于中国球员来说有着更为宽松的环境。

  当杨晨1998年刚刚抵达德国的时候,面对最多的便是来自西方世界的不信任。“那个时候,欧洲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足球水平都缺乏了解。所以,我刚到德国的时候,他们就会怀疑你的能力,不信任你。不管是俱乐部、媒体,还是球迷都是如此。”杨晨说。

  然而,杨晨在加盟法兰克福的第一个赛季就用进球证明了他的实力,也让德国人转变了对中国球员的看法。并令他们意识到,在那个他们并不了解的中国足球世界里,一样可以产生出色的球员。而正是杨晨和其他的亚洲球员在欧洲的不断努力和成功,让欧洲足球界开始愿意接纳更多有实力的亚洲球员。

  杨晨说:“这几年,通过我们几个中国球员在欧洲的努力,让欧洲对中国球员的实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像在苏超凯尔特人踢球的中村俊辅和在曼联踢球的朴智星,他们都取得了成功。当然,还有很多的伊朗球员也有着很好的表现。而这一切,为亚洲足球在欧洲打开了市场,让亚洲球员更容易被欧洲俱乐部所接受。所以,现在留洋的中国球员,他们所面临的环境要比我刚出国的时候宽松,那种不信任感已经少了。”

  孙继海:我们这些中国球员只是鸡肋

  不过,对于中国球员的西行,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孙继海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想为一门心思走出去的人泼点冷水。

  上周,孙继海被曼城俱乐部送到德国继续治疗伤势。他在接受《体坛周报》采访时率先谈到了郑智。他说:“无疑,郑智就是中国最好的球员,但以英超标准衡量,即便中国的No.1来到这里,开始时也会比较困难。郑智的能力没有问题,他有这个实力,只要调整好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相信他可以顺利度过磨合期。”

  随后,孙继海给球迷和媒体对留洋球员的期待泼了一瓢冷水,“即使

中国队所有国脚都来欧洲踢球,对中国足球的帮助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个国家的足球发展水平还是要看国内联赛。在目前的中超水准下,希望中国球员刚出国就有好发挥是不太现实的。有句话我一直想说,因为怕打击球迷情绪所以总是忍着,但现在该是让大家清醒一下的时候了———其实对于各自俱乐部而言,我们这些中国球员只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前景分析

  郑智———劳工证成最大障碍

  尽管在查尔顿队只与球队进行了两次合练,但郑智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并得到了主教练里德的赞赏。“他看起来很放松,技术非常优秀,是一名很好的球员。他能胜任很多位置,还能进球,他喜欢我们这里,我希望能在亚运会后,有机会带他来到这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位中国足球先生能够顺利地敲开英超的大门。按照英超的要求,外籍球员想要获得劳工证,在过去两年代表国家队出场的次数必须达到75%。但是,从2004年11月26日到2006年11月25日,郑智在中国国家队的出场率只有50%。此外,非欧盟球员要到英超踢球,其所在国家队的国际足联排名不得低于第75位,但中国队的排名是第84位。上述两点,将成为郑智转会的最大障碍。

  孙氏兄弟———埃因霍温缺兵少将

  正在荷甲劲旅埃因霍温试训的孙吉和孙祥不必面对劳工证的尴尬,不过,作为一支参加欧洲冠军联赛的球队,埃因霍温对加盟球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但是,因为朴智星和李荣杓曾在这里取得过成功,埃因霍温对亚洲球员很有好感。在随球队训练几次后,主教练科曼对孙氏兄弟的表现也给予了不错的评价。而两人之中,孙祥成功加盟的机会要大于哥哥孙吉,科曼曾表示,埃因霍温目前缺少一名优秀的左脚球员。

  于海、徐擎———水平得到初步认可

  虽然与自己的老大哥们相比,于海和徐擎这两名小将的名气要差很多,受关注的程度也有所不及,但最可能成功的却恰恰是他们两个。

  首先,维特斯队在荷甲中属于中下游球队,这样的球队对于外援的要求不像埃因霍温那样高,更有可能买入中国球员。其次,于海和徐擎都是年轻球员,转会费不高。第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随队训练和比赛,两人的水平已经得到了维特斯俱乐部的认可。

  四、官方态度

  足协不再袖手旁观

  在今年中国青年球员试训海外俱乐部人数剧增的大背景下,足协将在2007年大大放宽对青少年球员留洋的限制。此前,由于青年球员在海外俱乐部中很难进入一队,中国足协对于青少年球员留洋的限制也名目繁多。

  倘若一家俱乐部想引进国内青年球员,无外乎正式签约、以青少年球员身份签约和通过第三方俱乐部拥有优先签约权三种方式。由于国内球员几乎不可能涌现出像梅西那样的天才球员,而且很少能在国家队出场达到四分之三,所以正式签约的可能性不存在。同时,以青少年球员身份和对方签学徒合同,能保证中方的业余球员身份,可国内俱乐部和国青队方面未必同意;如果先租借到其他俱乐部,经过几年历练后再将他收编,这不仅旷日持久,而且谈判的过程最为复杂。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青年球员很难留洋成功。目前,只有董方卓一名年轻球员在海外效力,而在2005年

世青赛之后,众多年轻球员引起了欧洲俱乐部的关注。在世青赛之后,冯霄霆、陈涛和卢琳等球员都曾接到海外俱乐部的邀请,其中陈涛和卢琳的留洋梦都是在漫长的谈判中搁浅的。最终,往往是足协关于青少年留洋的诸多条款成为留洋未果的最大阻碍。而在今年先后有7名年轻球员前往欧洲试训,最后都没了下文。

  日前,在厦门召开的联赛老总峰会上,青少年球员留洋的规定也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经过了3天的讨论,足协最终决定大大放宽对年轻球员留洋的限制。这样,明年我们有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年轻球员到国外踢球。对于这些年轻球员来说,如果选择打入欧洲顶级联赛有一定难度,则可以充分考虑类似德乙、奥地利甲级联赛中游队、希腊甲级联赛中游队以及比利时

乙级联赛这样的赛事。

  12年联赛数据一网打尽 改变你看中国足球的方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52,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