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全貌之辽宁队 赵本山与辽足结合也许是错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1:01 竞报 | |||||||||
1990年的春节晚会上,一个穿得窝窝囊囊、戴着顶皱皱巴巴的帽子,满口土得掉渣儿的方言的喜剧形象首次展现在数以亿计的国人面前,他就是自此奠定了在百姓心中地位的“东北笑神”赵本山;而也就是在那一年的4月29日,第三次代表中国出战亚洲俱乐部冠军杯的“东北虎”辽宁足球队登顶成功,夺得了迄今为止也仍是中国足球在亚洲正式大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相信在那时,绝没有人会想到,15年后,这两个虽同出自辽沈大地,但相互之间根本就毫不搭界的令辽宁人引以为荣的“资本”居然可以被“优化组合”在一起——只可惜
74年前,日本人在沈阳打响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枪,杨景宇、赵尚志等烈士的名字在为后人景仰的同时也昭示了黑土地上培育的血性。正像赵本山的小品从来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最底层,近年来由他一手大力扶持的二人转也是讲求“贼辣辣”的原汁原味,所以他也最喜欢“本山本色”这四个字对他所蕴含的评价。的确,没有了“本色”,任何事物都注定很快会黯淡无光。辽宁足球正是这样,当她以祖先所赋予的带有原始冲动的豪气扎根于家乡的沃土,开创着冠绝中国足球一个时代的辉煌时,纯朴的“本色”足以令人“望而生畏”:1990年高举亚俱杯之后,每个人只得到了160元的奖励,而正像当时辽足的中场大将、如今球队的主帅唐尧东所说的那样,“说了你们也许不信,其实我们当时心里真的就是想着一定要‘为国争光’”——而正是这位虎将,曾在代表国家队出战时不惜付出被对方门将击伤眼睛的后果也硬是把球顶进了对方大门;同样也是这批桀骜不驯的球员,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刚刚起步之初,面对“动机不纯”的投资者,可以团结一致地与之进行对抗甚至还取得了“胜利”;当然,最让人感受他们的挚情的还是1995年的严冬毫无修饰地飘洒在五里河的“降组之泪”。相反,近年来,除了1999年李金羽头缠绷带在北京工体的哭喊、以及去年肇俊哲无以发泄唯有一摔队长袖标等这些为数不多的“真我的风采”外,辽足已经成了“打假”、“赌球”、“欠薪”、“卖人”等现象的代名词——由“卖血”、“卖肉”、“卖骨髓”,直至“出卖尊严”,辽足简直已一无所有。 现在有传言,面对辽足的内忧外患,赵本山有些心灰意冷,萌生了退意。事实上,赵本山与辽足的结合也许从最开始就是个错误。当1984年辽足踏上“十连冠”之路的时候,本山还在老家铁岭每天唱着地方戏,他那时根本无暇关注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身边已经诞生了这样一直英雄之师;而当辽足登上亚洲之巅时,本山还正沉浸在首次跻身春晚的喜悦之中;即便是在本山唯一缺席春晚的1994年,当时正处在动荡之中的辽足也未见得会引起他的兴趣。而后,辽足开始了沉沦甲B、混迹甲A和中超的日子,如此的威风扫地怎能引来已如日中天的本山的青睐?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甭管你的出发点是如何的善良。半推半就的成了辽足这“名不正、言不顺”的当家人之后,赵董却愈来愈发现足球带给他的无尽烦恼,于是更加刻意远离球场而浸身于自己的片场。也难怪,本山的能力再强,他的“本色”依然只能在自己的本行——演艺事业上发光。 辽足地理·历史篇 辽宁足球的历史几乎就是新中国足球的历史。且不说上世纪50年代的沈阳青年队(即辽宁队)代表国家队出战国际赛事,单就十连冠期间与国家队之间的“红黄队对抗”,也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最值得浓墨重彩的还是1984-1993的十年间每年至少获得一个全国乃至更高规格赛事冠军的伟业——足协杯、联赛、全运会、亚俱杯,应有尽有。辽足的“横行”甚至一度令某媒体在1992年发出了《九连冠,累不累》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一次规模不小的论战。辽足创造的历史还不仅仅如此:1985年起,由辽宁省体委出面与东北制药总厂联办辽足,当时的辽宁东药队号称国内第一家职业化球队(其实是半职业化),历史证明那确实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经营模式;1985-1994之间,先后8次代表中国出战亚俱杯,取得冠、亚、季、殿军各一次,迄今在国内无人能比;先后把山东球员李强、汤乐普和贵州球员黎兵、吉林球员姜峰招入队中,开创国内引进内援之先河;1995年遭遇降组,赫然在列国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的当年十大体育新闻,足见其影响之巨;1999年,返回甲A当年险些创造中国版“凯泽斯劳滕神话”;2002年把主场迁至北京,成为国内首支落户“异乡”的球队;甚至就连发生在曲乐恒与张玉宁之间的“车祸事件”,至今也仍然是堪称中国足球史上的一大“悬案”…… 辽足的历史,其实更像那首歌所唱的,“说也说不清楚”…… 辽足地理·人物篇 辽足纵横数十年,可圈可点的人物实在不胜枚举。不过有一个人却绝对应该首先被大书特书,那就是崔大林——如果不是这位前辽宁省体委主任对足球由始至终的热爱和对辽足的大力扶持,就不会有十连冠的霸业。至于其余可以与辽足一起被载入史册的还包括:亲手带出“十连冠一代”的功勋老帅倪继德;率队勇夺“八连冠”的“东北大帅”李应发;几度起伏但从无怨言的“铁帅”王洪礼;培养了一批一度叱咤风云的“辽小虎”的张引;传绝技于许建平、傅玉斌、徐弢等人的“国门之父”蒋立升;……当然,还有那些在绿茵场上为辽宁和中国足球创造了无数佳绩的球员…… 辽足地理·风格篇 曾几何时,在国内足坛有“北辽南粤”之称,而辽宁和广东队也被称作“大刀阔斧”的北派风格和“短小细腻”的南派打法的代表。实际上,辽足的各代人士从来就不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和划分。老帅倪继德当年曾说:“说辽足大刀阔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技术没有广东那样的球队细腻,可我敢说,单就马林一个人,随便拉出哪个南派球员来,谁敢跟他比过人和射门?!我记得曾经有家媒体的文章里说马林会30多种过人方法,我可以实事求是地讲,马林至少可以做出200多个不同的过人动作,而且马林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射门!”从某种程度上,马林就是辽足风格的代表——全面。 在十连冠时代,辽宁队的确从未打过简单的长传冲吊,“大刀阔斧”的评价更多的反映在辽足的气势上。那时的辽足三条线人员配备整齐得令其他所有队都望尘莫及,而且各种技术特点的人才也应有尽有。 辽足地理·恩怨篇 虽然十连冠时期的辽足将士几乎十有八九都是来自“足球城”大连,但那时辽足的成长和发展的根据地却一直在沈阳。而且由于当时沈阳队的实力不济,两队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竞争,而且还会频频出现辽足把自己一时用不上的球员交流到沈足的情况,乃至后来两位老帅倪继德和李应发也先后加盟沈足。但具体很难说得清什么时间,辽沈两军之间对立的壁垒越来越森严,以往两队交手时相互间的有说有笑变成了如今从场上争到场下。两家俱乐部“水火不相容”,相互攻击、指责已是家常便饭。到了金德时代,他们更是干脆花重金买断五里河球场,把辽足挡在沈城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01赛季,在一场于沈阳体育学院进行的两队间的教学赛上,竟然发生了双方大规模的冲突。 不过,与国外多数“德比之争”能够带来相互促进以及通过竞争来刺激市场不同的是,“辽沈德比”更多的是在互相打击、拆台,而球迷几乎一边倒的倾向辽足也使得这种比拼变得毫无意义。难怪即便是辽足暂时回归无望,而金德却也仍在谋划远走他乡——这种恩怨最终落得个使卷入其中的所有人都受到伤害的最可悲的结果。 辽足地理·球迷篇 无论辽宁足球兴衰与否,辽沈球迷的威名却是始终屹立不倒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辽足共同成长之际,虽然其间出现过1985年亚俱杯小组赛主场与香港精工队比赛后的骚乱,但那既是辽沈球迷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此后至今,辽沈球迷的“狂而不乱、热而不闹”是有口皆碑的。有条不紊且出于自发的组织性、纪律性,琅琅上口且不低俗的助威口号,以及水平上乘的球迷乐队现场演奏和领唱,都是现在辽足的主场成为美丽的风景线,进而风行和推广到全国各地赛场的。而1989年,辽沈球迷更得到了“一战成名”的机会——中国队把主场设在了沈阳,一面“中华足球从这里崛起”的横福以及赛前、赛后万人齐声《歌唱祖国》的壮丽场面,已深深镌刻在中国足球的史卷里。及至到了2001年的十强赛,当中国足球再次把走向世界的起跑点选择在沈阳时,辽沈球迷也仍旧不负众托地再次成功完成了东道主球迷应尽的责任,五里河的喜庆之夜相信足以令亲眼目睹的所有人终生难忘。 辽沈球迷的高水准、高素质还体现在其他方面:现任辽足俱乐部副总经理黄祖钢20年前即是国内第一家正规球迷组织、沈阳球迷协会的创始人,而他在加盟辽足之前还曾受聘出任辽宁省足协的秘书长;现任沈阳球迷协会会长孙长龙在2001十强赛之后,靠个人出资和筹款,在五里河球场外建造了一座“十强赛纪念雕塑”,以飨世人……正是在这样的球迷领袖引导下,一代又一代的辽沈球迷把更多的热爱和支持锋线给自己心爱的球队和足球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