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援果真人不如旧? 新赛季青岛贝莱特陷入误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2月21日13:36 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 ||
贝莱特队,也就是以前的颐中海牛队,多年来在选择外援上成功的例子不多,除了赞比亚后卫希德尼值得称道外,其他的大多“半途而废”。像往年绰号为“路路”的西班牙球员罗伯托·瓦尔维德(前卫),以及保加利亚前锋伊万诺夫(一个月即遭弃用),以及后来的巴西锋将威廉和马隆等等。一言以蔽之,多为“水货”。 而从去年李章洙接手球队开始,引进的外援则改“水货”为“旧货”,2002赛季的乌 实用主义 从大环境上来说,这两年整个中国职业联赛的外援就缺乏新面孔,那些被证明还可以踢两脚的外援,像大连实德的扬戈维奇之辈,成了各家争抢的对象。今年鲁能和实德为其大动干戈就是很好的证明,而颐中则留用了老迈的乌克亚和鲁纳。甲A为何流行“买旧货”,甚至相互挖墙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外援已经和中国的联赛磨合得很合拍,如果重新选择,还得再费钱费力。因此,各俱乐部就习惯了“认熟”。实质上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为了规避重新选择和考察的风险,而本能地抓住眼前的现货。 不管李章洙是否是出于上述考虑,至少他和颐中海牛俱乐部在选援上的举动,有意无意地迎合了这一“潮流”。 近亲繁殖 贝莱特队而今在内援方面形成了“川系”,江晖、姜峰、姚夏,分别来自重庆和四川两家俱乐部。同时,不少内援还是李章洙的旧部。外援也呈现这一特征,乌克亚和鲁纳以前也曾在四川队效力。贝莱特队无形中一多半的主力成了“川系”势力。这种“移植”,在短期内可能会帮助球队捏和成形,进而名次有所提升,但就长远来说,却很难对青岛足球本身做多大的贡献,尤其是本土人才的发展,多少将受到影响。 现在是市场社会,不提倡地方保护主义,但是一个地域的足球,主打的本地球员越来越少,是不是也值得深思一下? 今年引进的彼德洛维奇,是由乌克亚介绍来的同胞,曾在法甲效力。此君在昆明试训期间表现尚可,但在超霸杯上却找不到北,到底能否被青岛球迷接受,还需时间验证。 不管怎么说,贝莱特队近亲繁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是福还是祸,也值得大家反思。 今后出路 国内目前在选择外援上还没有成气候的“球探”一族,大多是在冬训期间,由纷至沓来的各路经纪人提供一些不熟悉的球员,其水平就很难得到保证。而各俱乐部也很难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到最适合的外援。这就要求各家俱乐部在选援问题上,有自己的专门人员和机构。 贝莱特队今年将冲击中超,未来在足球上也希望有一番大作为,在选择外援等问题上应该更趋国际化,不应该逮着谁就是谁,更不宜继续“认熟怕生”。 今年已经这样,以后呢?是否应该转变一下思路。记者刘红星
|